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3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

李彩芳

李彩芳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板小学519090

摘要: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是语文学习最初的最朴素的资源。“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在语文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教师可通过教育教学中的人物关系、课堂内外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感悟体验

要谈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得首先从语文的定义说起。语文是每个人学生时代都必修的科目,说起来实在是熟悉得很。但是咬文嚼字起来问什么叫语文,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说明白的。“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不长,它从清政府开办新学堂时期只传授历代古文的“国文”,发展到五四运动后具有口语、白话文特点的“国语”,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叶圣陶先生、夏沔尊先生结合二者提了“语文”这一概念。时至今日,简单来说,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此二者是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工具,说白了就是——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生活化,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化。一方面,口头语言是作为日常生活所用的,日常的情绪、情感沉淀积累、大事小情的不断发生都需要被记录,于是它自然就转化成了书面语言。就像:屈原为了抒发一腔郁闷写出了《离骚》,王勃因为眼前美景留下了《滕王阁序》,曹雪芹收集记录生活片段完成了《红楼梦》……另一方面,书面语言记载的真理经验、描写的事件美景用来指导、回归人们的生活,于是它自然又转化成了口头语言。正如:《本草纲目》指引着后人养生治病,《天工开物》记载了宝贵的科学技术经验,孔孟文章老庄哲学教会人们心存仁爱淡泊致远……由此可见,生活与语文的联系的确千丝万缕、不可分割,这大概也就是古人常说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的原因了。

在此,回顾我的执教经历,我就语文与生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中文是母语,每个人从出生便开始接触。从书刊影视新媒体,到说话聊天遣词谈吐,无处不与语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这,其实就是语文最初的最朴素的资源、最基础的营养土,让我们时时都有汲取营养、学习语文的机会。这就像一滴水融进生活的大海,时时泽被,浑然天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对书本上的知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回归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如牛毛似细针的春雨,去观察植物妈妈让孩子们生根发芽的办法,去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折纸船、放风筝传达的真切友谊……如此,把语文课本、课堂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才能扎根于“营养土”、泽被于“海洋”,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铅字在生活中的温度,才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躬行”,让语文与生活二者融合,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一、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人物关系生活化

这里的人物关系不仅是指师生关系的生活化,还有生生关系的生活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前者。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师生关系被纳入人际关系的一种,其特点有三: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私以为,如果说“教学相长”是师生关系建立和维护所要达到的最后目标,“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维持的绳墨和基础,那么“尊师爱生”则是师生关系存在的基本前提。

在这个前提中,“尊师”与“爱生”其实是相辅相承的。老师热爱学生,学生们就会从自己的老师那里感受到爱,然后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从而生发出尊敬和喜爱之情。我认为其实教师的魅力不在于要多么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在于他们能融入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因为学生们所渴望的绝不仅仅是老师正襟危坐、充满威严的教授他们多少知识、教会他们多少技能,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们亲切的关注和和煦的关爱。在“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智”、“体”、“劳”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教学科目去培养的,但“德”和“美”却更多的需要教师用自身爱的光辉去感染和浸润学生,在“爱”中学会爱,在“美”中学会美。如果师不爱生、生不尊师,那又何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此,显而易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起着关键并强大的推动作用。

要让师生关系融洽,最自然的方法便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反过来也可以说“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个父母”。私以为,师爱是除了血缘关系外最无私的情感,这种师生间无私的爱类似母爱又胜似母爱。在班级中将师生关系设定为“父母与子女”的生活化关系,并用心去呵护关注学生,学生也就自然地亲近、喜欢自己的老师,并喜欢老师们教授的学科。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积累,我发现,这种生活化的关系能让学生对学科的紧张心理有所缓解,并发挥学习主动性,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他们觉得老师给予的这种家人一样的温暖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关心,师生关系从严肃、板正、对立一下就转变成活泼、知心、融洽。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爱,学习动机被调动,对学习、学科、学校的认知也变得更加健康阳光。

再来看后者——生生关系,这也是很有趣的一种关系。我曾看过一个问卷调查及相关结果(此处摘录其中一段):“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你与全班同学的整体关系’这样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的回答如下:‘友好相处’,‘纯真友谊’,‘你尊重我,我尊重你’,‘还可以’,‘一般’。真正说‘亲密’、‘无话不谈’、‘融洽’等字眼的了了无几。同时也有个别同学运用了诸如‘冰’、‘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等字词。”从这个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虽然是同在一个班级中,但不一定学生们就真的能亲如一家、紧密团结,更多的其实是小团体。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的性格各异、喜好不同,难免出现小团体。但作为老师,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与人相处,尤其是与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人友好相处,不针对不孤立,树立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不因为锋芒太盛而显得与大环境和主流格格不入。

在我带的班级里,针对孩子们活泼、爱玩、好奇的天性,我常将他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叔舅姑姨等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学习、劳动、游戏中,一个“家庭”里“长辈”与“晚辈”互帮互助、互相关爱,邻里之间宽容理解、友爱和睦,家庭观念、待人之道自然而然就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传承。不仅如此,这样的“游戏”还减轻了他们对学习、学科的压力,这对孩子们的“做人”、“作文”都有着极大的促进。

二、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并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的确,语文学习其实就是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母语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因此,为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语文学习更应该放到生活实践中。语文四大基本功为“听”、“说”、“读”、“写”,但其实动手“做”也不可轻视。这就像不能因为“不洁净、会杀生”就“君子远庖厨”,甚至十指不沾阳春水。这不仅会让人“五谷不分”,更体会不到烹制美食的乐趣。所以在语文教学及课堂上,让学生投入生活、参与生活显得很重要。

对于这一点,我一方面是让教学环境生活化。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室。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的“家”。学校有众多教室,但学生只有回到属于自己的教室、自己的班级才会有归属感,这就是“教室”和“家”的共同点。所以不仅教室要有学习氛围和知识气息,还要让教室充满“家”的温馨。我曾在低、中、高年级设立过三个试点班,要求教师带着学生们以“家”为主题,发挥创意布置教室。经过大家巧手改造,这三间教室从值日表到黑板报,从“卫生角”到“花草园”,无不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天真童趣。中年级的试点班甚至还设置了一个折叠躺椅,只有在课堂上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同学才能有躺上去休息的“殊荣”。这三个试点班让其他年级的学生羡慕不已,我也从中得到了灵感,不仅把班级这样的小“教学环境”生活化,还把校园这样的大“教学环境”生活化。在这样的宽松和煦的氛围中,学生们更加乐学,并能轻松表达、愉快交流,比之在传统课堂环境中学习不知要快乐多少倍。

另一方面是让教学方法生活化。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些是为学生熟知的,有些则是接触较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与学生原有的日常、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古至今,多少美好动人的诗词文字都是从生活中妙手偶得、有感而发。如果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词句时不能将其放回生活中感受,那么便也没办法体会其中的真妙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一课中有不少优美的词句,要背诵,当然不难,然而要让学生体会“层林尽染”的美丽、“天高云淡”的惬意、“瓜果飘香”的欣喜,仅仅靠背诵是绝对不够的。于是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感受飒爽秋风,拍下动人照片,捡拾彩色落叶,写下心中感悟。如此,词语被具象化,课堂被生活化,秋景秋情、秋词秋句便顺理成章地被学生们收入心中。

三、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课外实践生活化

众所周知,语文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直到现在,也还有部分教师只片面强调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不那么重视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的封闭化。课堂上教授的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冷冰冰的理论,学生麻木接受,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

曾读到这样一句话:“戴着面具的、其人格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的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私以为很对。由此可见,教育教学不可脱离实践与生活。在一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课外实践中,为了让孩子们体会父母呵护儿女的小心翼翼、细致入微,我让学生们想办法保护一个生鸡蛋,要求是一天内必须完好,一旦破裂便算违规,得退出评比。大家开动脑筋想了各种办法保护它,时常进行查看。放学排队时,还刻意保持了同学之间的队伍距离,唯恐鸡蛋有所损伤。一天下来,大部分学生成功了,失败的学生自然是很沮丧,有个到了最后关头却功亏一篑的女生甚至急哭了。通过这样的一天,孩子们基本对为人父母的不易也感同身受了,纷纷表示以后要更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另外,我还提倡教师们开展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做问卷调查、路访街采,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小组合作进行留弃、加工、处理,并总结出结论。虽然孩子们最后的调查报告都还稚嫩不专业,但这对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及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都有极大的作用。

四、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家庭作业生活化

在新课改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前的“被动”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角色从填鸭教学的“一言堂堂主”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牵引者”。而作为课堂教学延续和补充的家庭作业,也变得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不可否认,家庭作业是巩固已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它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并能培养学生个性、展现学生亮点。然而从前只要提到家庭作业,很多学生都表示很有压力,更有甚者觉得反感,说“家庭作业简直就是压在身上的几座大山之一”。如何跟上新课改的脚步,改变观念,让家庭作业不仅不使学生觉得“压力山大”,还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私以为“适度、精要、灵活”是解决家庭作业问题的几大关键词。“适度”即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斟酌作业量,让学生能愉快接受;“精要”即针对当天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布置,类型题不重复过多地布置;“灵活”即形式灵活,不拘作业形式,只要能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关注思维过程、突出问题意识的都可以作为家庭作业。在将家庭作业生活化的过程中,又尤以“灵活”最重要。

在许多学生及家长们眼中,家庭作业就是书面作业。然而语文教育发展至今,作业的概念及实质已远远不止是书面性那么单调乏味。既然能有“大语文观”,为什么不能有“大作业观”呢?德廖莫夫指出:“电视对于儿童的生活、对他们智力和精神发展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如此,居家必备的电视、电脑就成了学习的新媒介,有选择性地让孩子观看电视节目、搜索网站内容,也就成了生活化的家庭作业。新学期一开学,我的第一个家庭作业就是观看《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是郑渊洁先生讲的《教孩子防性侵》。近几年来,性侵儿童事件频发,令人震惊而愤慨,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显得重要而急迫。语文,大多数教的是课本上的真善美,但是我们万不能忘记孩子们不是成长在象牙塔中,作为教师,我们也有义务让孩子识破现实中的假恶丑并保护自己。这个家庭作业布置下去以后,家长们都非常支持,并跟孩子们一起观看节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的源头,它使得语文不再是刻印在书本上的死板的方块字。作为教师,唯有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师,亲近生活这个大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消除对语文学科的距离感,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禚洪庆网络博客.2005年4月24日。

[3]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研究报告,1972年。

[4]德廖莫夫《美育原理》.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