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现状与改革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现状与改革方向

康小玲

康小玲

身份证号:45032919840xxxx860

摘要:我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投资缺口大、投资主体少的问题。本文认为,只有继续推进市场化与多元化,才能激发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更大活力。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现状;改革

全面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与竞争机制,一直是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目标。

一、中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忽视,历史欠债多。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水平

1980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只占当年GDP的0.3%,不到14亿元;1986-1990年,城市公用设施投资共达500亿元;1991-1995年,上升到2600亿元;1996-2000年,更是达到7000亿元。2001年单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达到2500亿元,2004年用于市政公用事业的政府财政资金达2002亿元,而社会资金达到4281亿元,共计6283亿元。24年间,增长超过448倍[1]。

2、投资结构和方向

总体上来看,80%以上的投资投向道路桥梁建设(因为它们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直接影响城市面貌);20%以下的投资用于老设施、管网的维护保养。

二、市政公用设施融资模式

1、政府预算内支出

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费(又称“两项资金”)、地方财政拨款三部分。90年代以前,城市维护建设主要依靠两项资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两项资金已经不能跟上需要。各地为此增加了11倍以上的财政拨款。随着市政事业改革的深入,政府财政投资占城市建设资金的比重不断下降。1991年预算内投资占城建投资的50%,2001年下降为29%,2004年也只占31%左右。

2、政策性收费

包括城市建设配套费、路桥费、增容费、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暨其他收费。1994年,47%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来自于政策性收费,由于群众反映强烈,1996年后国家逐步取消种种不合理收费,全面压缩政策性收费。2001年,只有41%的城建资金来自政策性收费。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投入在总体份额中不断下降,而社会资金投入不断上升。1995年,政府投入占90%左右,2004年,社会资金投入占70%左右。

3、银行贷款

同计划时代相适应,1986年,城建资金中只有3.2亿元银行贷款,市场化改革后的2001年,城建资金中30%来自银行贷款,总额达742亿元,超过231倍。

4、利用外资

1986年,城建资金仅仅利用700万美元外资。目前利用外资总规模累计超过526亿美元,在总量上超过了7514倍[2]。

5、利用国债

1998-2001年,国家向城建资金投入766亿元国债,带动社会资金、银行贷款、地方财政拨款2500亿元,有效改善了967个城市的供水、道路建设。在国债资金的支持下,城市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设施也正式上马。

6、企业股票与债券

自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以来,陆续有水务、燃气、公交、地铁等7家大型集团完成市场化改制,上市发行股票。最近十年来,自来水、地铁等集团尝试发行债券,规模超过30亿元。由于信用良好,融资速度快、规模大。这在计划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7、企业融资

1992年以前不存在市政公用企业自筹融资。1992年,在城建资金中只有9%的企业自筹资金。随着价格形成机制的确立,企业具有了一定积累能力,2001年,企业自筹资金占城建资金的16.2%。

8、土地转让

为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我国在90年代中后期全面推广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政府通过转让、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取企业资金,补上城建资金的缺口。近年来一些城市完善土地收储制度,经营土地,升值土地,“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用土地出让收入再投资城市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9、无形资产收入

随着观念的更新,改革的深入,过去一直被人们视而不见的公用设施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也实现了市场化。政府通过有偿出让道路广告权、广场冠名权、桥梁收费权以及出租车经营权、公交路线专营权,盘活这些无形资产,取得可观的城建资金。

10、转让存量资产经营权

长期以来,路桥、自来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着老化、缺乏维新的问题。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政府把路桥、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经营权转让给外商或民间资本,既实现了市政公用设施的升级,又盘活了存量资产。

11、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融资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目前市场基本上供大于求,社会上出现了巨额游资(过剩资本),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盲目爆炒黄金、还出现了“姜一军豆你玩蒜你狠”的怪现象)[3]。而市政公用设施是最后一块投资的热土。随着市政公用事业打破垄断,引进民资,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小规模试水。与国内民资形成对比的是,外国自来水公司纷纷通过股权转让,积极投资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自来水企业。

三、中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效果

随着近十年来城建资金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全部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多数大城市和超过一半的中等城市、95%以上的地级城市基础设施获得了改善。城市供水管网、路桥等市政公用服务从质量到数量、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国人均道路面积增长了2.4倍,人均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增长了2倍,全国城市普及自来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1.8%,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明显上升[4]。

四、当前面临的问题

1、投资总量仍然偏低

据联合国统计,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公用设施的投资占GDP的5%左右。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最高也没有超过GDP的2%,投资总量明显不足,无法追上快速发展的城市与日益增长的垃圾,许多城市基础设施老化,主干道路坑坑洼洼,地下管网陈旧(上海、武汉等城市,一下雨就要看海;还有些城市甚至没有下水道)、堵车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已经实现全面无害化处理,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排水不畅等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2、投资主体单一

民营企业与外资参与城建投资的积极性不高,目前仍由政府投资为主,“政企不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五、改革方向

完善市政公用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转让特许经营权权,全面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并保护民间资本在城建投资中获利。

结束语

我国市政公用事业1980年以来走过的路,就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也只有继续完善市场机制,方能扩大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总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助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昉.我国市政公用行业投融资市场化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6(51):56-57.

[2]吉鸿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121.

[3]张勇.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2(26):16.

[4]蔡建美.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制度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