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邢研

邢研

提要|高等学校两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高校的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近几年,各个高校出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声乐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作者信息|邢妍(1979-),女,陕西渭南人,学士,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声乐教学思维意识研究,714099。

一、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地域差异、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声乐艺术。历史上大音乐家努力、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传播拖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灿烂辉煌、充满生命力的民族声乐艺术。现代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方式除本民族自体的传统传承方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高校少数民族方向的专业培养和教育。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开办设立了民族高校。民族高校因其专业性和定向性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民族高校在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上发挥重要作用。民族高校拥有大量的学术研究人才,他们充分运用民族高校丰富的少数民族方面的资料,结合实际的调查及教学经验,研究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课题,为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民族高校开办少数民族声乐专业教育,定期举办声乐比赛和声乐艺术研讨会,为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培养高素质人才。将年来,西方声乐艺术的冲击和民族声乐艺术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二、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地域、民族历史、语言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是表达现实情感的,具有抽象性特点的艺术。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乐艺术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在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少数民人民将自己民族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情感与生活融入音乐,用音乐来传情达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创造了许多的辉煌,各民族声乐艺术各具特色,在演唱风格、语言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可以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依据和经验启发。

(二)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是表现民族情感和生活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研究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可以了解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还可以成为研究为研究民族政策献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不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在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声乐对于民族声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声乐包括传统戏剧艺术、曲艺、民歌、说唱艺术等,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为基础上,吸取西方声乐艺术精华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质朴无华,在很到程度上保留着“原生态”的特色。近年来,西方声乐艺术在音乐界保持着巨大的优势,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收到了很大的限制,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有利于在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沃土上汲取营养,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供给能量。

(四)少数民族声乐艺术面临失传危机。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特色逐渐萎缩,甚至濒临消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挽救和传承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民族高校必须加强对其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三、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

(一)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乱来多居于边疆、边远山区及牧区,受生活地域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各具形态。以地域为基础来划分少数民族音乐,可划分为8个音乐组,分别为北方草原、黄土高原、中亚绿洲、西藏高原、云贵高原、中南丘陵、东南山地、台湾山地。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北方草原音乐苍茫辽阔,悠扬舒缓,具有辽远苍凉的特点,代表有内蒙古的长调和呼麦,而黄土高原既有雄壮粗狂、高亢的特点又有具有抒情和宗教的特点,如回族的山歌、劳动号子、花儿和叙事歌等。

(二)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少数民族多有自己的语言,如藏族的藏语、蒙古族的蒙古语、朝鲜族的朝鲜语等。各少数民族在用音乐表达自身情感时,要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在发音、意思表达、语法规律等方面均有自身特点,用少数民族语言表达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也具备了鲜明的语言特点。

(三)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丰富的民族历史特色。少数民族声乐艺术通过民歌、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历代传唱,富含着民族的情感和历史。研究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就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情感,并将这样的情感和文化积淀体现艺术表演中。

(四)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是参与表的完美结合。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常常是将歌、舞、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就要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构筑声乐艺术的建筑美特色。

(五)少数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多样。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多样化的风格,如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歌(回族劳动号子、蒙古族放牧歌等)、反应民族风俗的风俗歌(蒙古族祝酒歌、土家族哭嫁歌等)、叙述历史极重要事件的叙事歌(蒙古族史诗歌)、民族及宗教祭祀的祭祀歌(萨满教、伊斯兰教宗教祭祀歌等)等。各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声乐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样的挑战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

(一)外在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外在在因素主要是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格局呈现出西方发达主导世界,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在文化上西方文明发达,东方文明衰落。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引进西方文化挽救民族文化的衰颓,很多音乐家还要带来了先进的音乐理论,如冼星海、贺绿汀等。但是近年来,我国音乐过于依赖西方,产生了民族自卑的心理,对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没有信心,少数民族声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巨大冲击,其传承和发展萎缩,甚至濒临消亡。

(二)内在因素

1、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缺乏创新。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缺乏创新,教师采用传统的声乐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技巧较高,但是缺乏创新,在艺术表演中经常出现“千人一个”的现象。

2、音乐教育西化,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不受重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呈现出过于西化的特点,大多数院校没有把传统民族和少数民族声乐列为主要课程,这样的现象使得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3、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缺乏理论和经验。我国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和教育经验。在许多民族高校里,少数民族声乐教育刻板的依据书本教育,追求所谓的“音乐时尚”,不能很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的音乐特色,使得学生声乐表演不伦不类。

五、民族高校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对策

笔者通过研究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声乐教育理论和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以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为本,汲取西方音乐优秀成果。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是开放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要以宽阔的胸怀积极接纳世界音乐的优秀成果,做到以少数民族传统声乐教育为本,对于西方音乐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做到“洋为中用”。

(二)教师在少数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方面,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取得进步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将旧的、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摒弃,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才能取得少数民族声乐教育工作的成功。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的学生的民族特色是长时间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后天到声乐教育很难做到的。因此,要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

六、小结

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不是能一撮而就的,它需要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少数民族声乐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筑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胡晓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2.

[2]穆兰.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音乐探索.2011(01).

(责任编辑:贺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