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输注生脉注射液抗休克治疗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骨髓输注生脉注射液抗休克治疗效果观察

张中平王启兵杨兰刘兆明

张中平王启兵杨兰刘兆明

(广东祈福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1495)

【摘要】目的:观察骨髓输注生脉注射液抗休克治疗效果及对外周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干预组,各20只。其中假手术组仅接受麻醉,模型组及干预组麻醉后接受失血性休克造模,造模后模型组接受骨髓输注生理盐水,干预组接受骨髓输注生脉注射液,比较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EPO含量变化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①骨髓腔输注生脉注射液可以明显提高失血性休克模型实验兔的EPO的含量;②经过不同药物的骨髓腔输注后可以发现干预组实验兔临床疗效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经骨髓腔通路具有理想抗休克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EPO有关。

【关键词】休克;骨髓腔通路;生脉注射液;促红细胞生成素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112-02

前言

休克指的是各类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全身有效血容量明显不足而出现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心、脑、肾等重大脏器灌注不足、代谢障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病症,属于急诊科重要病种之一。休克属于祖国医学“厥脱”的范畴,病机不外乎亡血失津导致阴血亏耗或者久病真阴亏耗至阴阳耗脱。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是抢救休克的重要步骤,但是有临床报道显示约有10%休克患者由于无法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而延误抢救时机,而骨髓输液以其快速、可靠的优势逐渐成为静脉替代输液通路。本课题组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输注生脉注射液具有理想的抗休克疗效,但是其治疗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且国内目前尚未有骨髓输注生脉注射液的机制研究,因此本研究拟从动物实验着手探讨生脉注射液骨髓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将来对人进行骨髓输注中医提供依据,具体情况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6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YXK(京)2014-0015。饲养于本院动物实验中心SPF级动物实验房,室温保持(22±1)°C,湿度保持(48±1)%,光暗周期为12/12h,动物自由获取食物和水。实验经动物管理制度和使用委员会批准而进行,实验过程中动物的处理均严格按照国际道德准则和国家健康指南关于维护和使用实验动物先关条例进行。

1.2实验材料

解剖台,眼科剪,镊子,棉线,20ml注射器(20m,5ml各1各),解剖盘,毛剪,直剪,止血钳,手术刀,输液器,生脉注射液(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ml/支。

1.3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将60只新西兰兔一一编号后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干预组,各20只。其中假手术组实验兔接受3%戊巴比妥钠按照30-40mg/kg比例静脉麻醉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不进行手术处理;干预组实验兔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1],具体如下:3%戊巴比妥钠按照30-40mg/kg比例静脉麻醉后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股动脉股动脉穿刺放血,使血液从动脉套管一侧缓慢放血至肝素包被过的储血瓶中,待实验兔平均动脉压(MAP)下降至60mmHg并持续90min时行第二次放血并再次回收至储血瓶,待实验兔MAP降至50mmHg时将收集的血液缓慢回输以维持MAP,待MAP稳定30min停止回输,待造模结束后立即予接入美国Vidacare公司研制的骨髓腔内血管通路建立装置,快速输注生脉注射液(1ml/kg),5min内完成。模型组:造模方法同干预组实验兔,造模结束后使用相同装置建立骨髓腔内血管通路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ml/kg),5min内完成。

1.4观察指标

观察3组实验兔造模前、休克终点及复苏后48h外周血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含量以及临床有效率,具体判断标准如下:显效--实验兔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任何不适发生。有效--实验兔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有轻微不适发生。无效--实验兔临床症状无任何好转或加重,出现严重不适。同时需要记录实验兔的并发症发生率。

1.5统计学处理

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根据研究资料类型,计量资料结合数据分布特征和方差齐同情况,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率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EPO的含量变化

造模前3组大鼠外周血EPO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休克终点接受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实验兔EPO的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模型组和干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48h,假手术组EPO的含量仍高于模型组和干预组,但是其中干预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具体见表1.

表13组不同时间点EPO的含量变化(x-±s)

组别造模前休克终点复苏后48h

假手术组0.86±0.140.76±0.190.86±0.13

模型组0.77±0.210.41±0.11*0.51±0.09*

干预组0.83±0.180.38±0.16*0.72±0.11#

说明:*表示与造模前比P<0.05,#表示与同期模型组比较P<0.05。

2.2模型组和干预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不同药物的骨髓腔输注后可以发现干预组实验兔临床疗效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干预组20106480%

模型组20351240

χ2-3.29

P-0.0013

3.讨论

微循环障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组织/细胞灌注明显不足是休克发生主要病理变化,由此导致了重大器官功能损害,因此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氧含量是纠正休克的主要治疗手段[2,3]。休克及祖国医学“厥脱”范畴,其认为气血逆乱、阴阳耗脱是休克发生的关键所在,“厥脱”首记载于《金匮要略》,书中描述:“尸撅,脉动而无力,气闭不通……营蒲屑纳鼻,两孔中吹之”被认为是中医抢救休克的先河。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其中红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麦冬有养阴生津的作用,五味子可发挥生津、涩精的功效,3种药物联合使用共奏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生脉注射液迅速全面地改善失血休克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因此本研究发现骨髓腔输注生脉注射液抗休克的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文献一致[4]。

EPO具有调控骨髓红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等环节的作用,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EPO产生的部位不同,胚胎时期EPO由肝脏组织合成,而发育至成人时EPO则由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成。EPO的含量与血氧浓度关系密切,正常生理状况下,EPO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协同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全过程调控成熟红细胞的产生,对机体血氧浓度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成功时由于实验兔大量失血,血氧浓度急剧下降,故可见EPO含量亦下降,随着骨髓腔输注生脉注射液后EPO含量明显升高,在复数48h后虽然EPO含量仍低于假手术组,但是比骨髓腔输注生理盐水的模型组明显改善,故我们认为骨髓腔输注生脉注射液可以发挥理想的抗休克作用,且其治疗机制与上调EPO有关。

综上所述,骨髓腔输注生脉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复苏方案,本研究尚未对骨髓腔输注生脉注射液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这将作为下阶段的重点研究内容,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数据。

参考文献

[1]谢菲,冷建军,周飞虎等.高渗盐液经骨髓腔通路复苏失血性休克犬后EPO、IL-6的变化[J].山东医药,2010,50(16):21-24.

[2]黄素芬,吕青,赵晓红.中医急救医学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0):146-147.

[3]刘大为.休克治疗:行走于微循环与细胞之间[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1):2-4.

[4]李振萍.生脉注射液治疗休克32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55-156.

基金项目:广州市番禺区科技技术局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Z-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