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肺复苏抢救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心脑肺复苏抢救的护理体会

李华

李华(泰山医学院附属新泰医院山东新泰271200)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275-02

心脑肺复苏(CPCR)是针对因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循环功能丧失而给予的急救;它包括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三部分[1]。CPCR的靶器官为脑,因此应尽量维持心肺功能。现就配合心脑肺复苏的抢救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判断心脏骤停

护士快速、准确的判断是抢救成败的关键,越早越好,一般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对心跳骤停患者迅速提供基本生命支持,和心脏生命支持,40%以上的能成功复苏。延迟至4min以上,成功为17%[2]。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声呼唤或摇动无反应,应立即开始CPCR,不能因等待医生、取抢救器材而延误复苏时机。另外关于CPCR的持续时间问题,原则上不到最后绝不放弃。通过观察实施20min内,患者是否出现脉搏、血压、瞳孔缩小等反应,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2正确有效的人工通气方法及保持气道通畅

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者深吸气后吹气,氧含量为16%~18%,可以满足复苏的需要。如为院内猝死,应尽快给氧,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高频纯氧吸入对心肺复苏有重要的意义;要进行血气分析,对SAT和CO2等进行监测,以便正确给氧;由于咳嗽反射消失造成排痰困难,气管插管后痰不能咳出易并发肺炎,因此正确的吸痰和净化气道是非常重要的。

3尽快采取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

根据心泵或胸泵学说已证明,增加压迫强度、时间、次数,可增加脏器的血流量,目前主张按压频率提高至100次/min,下压时间占一次按压周期的50%,然后快速放开,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15:2。

4主张开胸心脏挤压

多数情况下,胸外心脏按压为首选,但是胸外按压的完全康复率为14%,而开胸挤压可达25%~28%,开胸心脏挤压心排出量是胸外按压的2.6倍[3],目前主张开展此项技术,且必须在心跳停止8~10min内开始,否则失去价值,护士应尽早做好术前准备。

5尽早除颤

强调除颤越早越好,除颤延误l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8%,心电监护提示心脏骤停为心室颤动所致时,即刻行体外非同步除颤,对能量选择200~300J,除颤次数尚无统一说法。目前,自动体外除颤器已在临床推广应用,只需接受很简单的训练,便能操作,使及早除颤现实可行。

6优选给药途径

目前静脉作为复苏最佳给药途径,护士必须在3min内开放两条静脉通道,浅静脉留置套管针以操作简便、输液快速的优点,作为一项新护理技术应用临床,但静脉通道未建立之前,可迅速通过气管给药[4],能快速有效的吸收,气管内给药的剂量为静脉内给药的2~2.5倍。用药时应注意:(1)肾上腺素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ml;(2)稍稍加大肾上腺素用量;(3)通过深达支气管的细导管给药;(4)注药后至少3次过度换气有利于药物扩散。

7亚低温是促进脑复苏的主要护理措施

亚低温(34~36℃)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作为重要的护理措施被重视。

要求:降温时间要早,快,l~1.5h内降到所需温度;低温程度要“够”,头部28℃,肛温30~32℃;持续时间要长,坚持到皮层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为止[5]。

8CPCR中药物应用新认识

8.1肾上腺素应用的新观点

长期以来,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作为心脏骤停复苏的标准剂量。有研究显示:首次静脉注射5mg与使用标准剂量lmg相比,存活率、出院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65岁以上患者和室颤者使用标准剂量较好。

8.2碳酸氢钠应延时、慎用

多数学者认为不应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因为:(1)CPCR时酸中毒主要由呼吸抑制造成,应通过大量供氧来解决。用碳酸氢钠作用不大;(2)肺内生理性死腔气增多,代谢产生的CO2难以排出,加重脑细胞内的酸中毒;(3)输入碳酸氢钠,血钠升高,造成高渗血症并引起相应的损伤;(4)可造成酸中毒,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出现低血钾;(5)例氧解离曲线左移,抑制氧在组织末梢的释放。因此,应用碳酸氢钠的剂量和时机根据血气分析决定。

8.3不应选用含糖液

除非有低血糖证据,否则不用糖,近年来研究发现,应用含糖液可使心跳骤停存活者的神经病学结果恶化。动物实验证明,此期间机体对糖利用不佳,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输入含糖液可损害脑细胞,延迟CPCR抢救成功率。

9保证输液和营养

应根据患者状态,早期通过鼻饲给予相应的营养。为了预防消化道出血可给予适当的胃粘膜保护剂和H2受体阻滞剂。

10CPCR中病情观察和监护重点

CPCR后最常见的脑损害是脑水肿,主要表现在意识障碍和抽搐。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抽搐,抽搐是局灶性或全身性、发作的频率、持续的时间,监测意识、瞳孔的变化,及早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发展过程。并通过皮肤、口唇颜色、四肢温湿度、静脉充盈度观察术梢循环,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尿的改变,保持生命指标稳定是监护最重要的目的。保证护理措施到位是提高抢救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1.

[2]王成成,王子祥.猝死抢救中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急救医学,1991:11(2):53.

[3]石田沼治.胸外心脏按摩的机理.日本医学介绍,1991:12(3):42.

[4]郝玉风,尚晓霞,张艾香.静脉穿刺留置管用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34.

[5]王平,王勤,孙玉兰.急重症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