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一国多语现象及语言政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一国多语现象及语言政策分析

王佳新

(北京语言大学,100083)

摘要:由于历史和种族原因,世界上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国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本文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例,解释“一国多语”现象,分析其语言政策与历史的演变,并总结其官方语言,流行语言,民族语言,本土语之间的关系,进而梳理导致这种现象的历史及当代社会因素。

关键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多语现象

一、引言

关于官方语言,流行语言,国家语言和母语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在本文中,它们区别于不同方面。众所周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语言使用情况类似。本文主要论述了“一国多语”现象及其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

两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母语。马来西亚的母语是马来西亚语,而印度尼西亚的母语是印度尼西亚语,它是一种马来西亚语,但两国的流行语言是母语和英语等。这两个国家的国籍众多,人口众多,所以在马来西亚,普通话,泰米尔语和英语都是流行语言。虽然英语是一种通用语,但官员主要使用母语处理官方事务。在日常生活中,在同一个言语社区中,人们会使用母语相互交流,而在不同的言语社区中,人们会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介。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历史因素。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英语曾经是一种官方语言,与马来西亚语具有同等地位,甚至比这更重要。马来西亚语被认为是普通人使用的语言,而英语被认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使用。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英语在日常生活中仍然经常被使用,这在两国已形成特定的英语变体。如果学生想要获得更高的薪水和职位,他们必须学好英语,因此越来越多的上层阶级更加关注英语教育而忽略了马来西亚语。

一般来说,多语言的使用是由国家自己做出的选择,有时是外力所致。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非常复杂。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国家,他们有综合因素,如人口众多,殖民历史,经济和政治格局,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他们都经历了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在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语言政策,到民族独立期间的独立语言政策最后到新的全球化时代的开放语言政策。目前,国家根据现状不断调整语言政策,主要分为两种语言政策:单语政策和多语政策。

二、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概况

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地区,首都为吉隆坡,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将近30多个民族,马来西亚是除新加坡以外华人第二多的国家。从地理位置来看,马来西亚由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组成,由于中间被中国南海隔开,所以两边语言的使用状况有很大不同。东马来西亚婆罗州岛的沙巴和沙捞越有很多的方言和部族,华人量占了三分之一多,其次是马来人、陆地达雅克人,西马来西亚又叫马来半岛,有四类人居住马来人、土著人、华人和印度巴基斯坦人。

马来西亚的语言主要有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淡米尔语)。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和官方用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通用语言被广泛地使用。大部分马来西亚人都能说马来语和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则在华人和印度人族群社会中广泛使用。在华人社会中,除了讲华语,华人们也会用一些方言进行沟通,例如福建话,广东话,潮汕话等。由于汉语强大的魅力吸引了马来人,不少马来人也会讲一些普通话,甚至汉语的方言,因此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道有特色的语言景观。近几年马来西亚旅游业迅速发展,也备受中国人的喜爱。此外,在马来西亚,语言参杂现象很严重,当人们用马来语或者华语交流时,经常参杂英语词汇,这种现象很普遍。有时人们甚至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这种现象跟马来西亚的多语制度密不可分,也体现当地人们对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在马来西亚,语言阶层的划分大致如下:一高阶语言:英语和马来语;二中阶语言:华语和泰米尔语;三低阶语言:华人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也位于亚洲东南部。它由上万个大大小小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素称“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人口约为2.17亿(2004,新华网),是继中国、印度、美国之后的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它有爪哇族、粪他族、马都拉族等100多个民族。这三个民族各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六十八,另外,马来族和其他民族占百分之三十二。印度尼西亚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因此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的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带有浓厚的口音,此外该国家还有其他民族语。华人在印尼的人数也占一大部分,不过华人之间的交际语言一般是粤语和闽南语等。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的原因是它深受印尼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文化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印尼文化。

三、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政策

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英国殖民时期,马来语与英语并重;二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至1965年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明定马来语为国语,考试用语为马来语或者英语;三1971年至1990年新经济政策时期,英语学校的转型与教学用语(马来语)的统一;四1990年至今新发展政策时期:马来语政策之下强调学生英语能力的掌握(叶玉贤,1991)。第一阶段英国殖民时期英语作为一个主导的语言,在马来西亚开办的以英语为媒介语的学校,这种学校主要是培养英国人在当地成为最高统治者,所以这种媒介语学校的学生都是英国人。而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没有这种优势。第二阶段马来西亚独立阶段,该国才开始真正提出将马来语作为国语。在《达立报告书》曾提出“一个真正的以国军为架构的政策是不可能完完全全满足各个文化与语言群体的需求。”并且之后,政府不再举办初中会考及华文中学升学考试,中学所有的公共考试,只能用国语或者是作为官方语言的英文作为考试的媒介语。第三阶段1970年后马来西亚的政治演变时期,该时期的教育政策也发生改变,积极培养人才,建立以马来文为唯一教学媒介语的国民教育体系,增加马来人的教育机会,塑造一个以马来种族为主流的新社会,保障马来人的特殊地位。第四阶段,1990年后,马来西亚进入新发展时期,开始重新重视英语教育,在借鉴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之后,马来西亚开始推行英语教学,意识到当今世界英语的重要性,在语言政策的选择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选择可以说是“经济语言”和“政治语言”的强烈表现。

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政策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殖民统治时期:荷兰语和马来语并重。二1945年独立到1990年:印尼语的官方地位确立,英语的流通,华语的压制和封锁。三1990年中印复交以后:华语的解禁,英语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尼执政者所奉行的语言政策,主要体现在官方语言的确立和普及、地方语言的共存和保护、对华语的压制与解禁以及外国语的教与学等方面(黄仁新,王靖2005)。首先第一阶段印尼受到荷兰的殖民统治,历史的原因,荷兰人要求印尼以荷兰语作为官方语言,印尼人一直不接受这一事实,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尼人民的爱国热情高涨,提出口号一个国家,一种语言,之后将印尼语也确立为官方语言,这样荷兰语和印尼语并重。第二阶段,印尼语被确立为官方语言后,印尼的语言政策开始强调将印尼语作为教育、政府和商业的发展和传播用语。为了印尼语的传播推广,经过政府广泛持续地在各种公众场合中推广印尼语,印尼语官方语言的地位得以稳定和巩固。第三阶段,中印复交后,华语解禁,英语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印尼大学可以开始增设汉语系,开办汉语补习班等。二战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英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往来的必要沟通方式,成为商业、外交和科技的主要语言。随着英语在印尼影响的深入,国际交往的扩大以及要求对高新科技的获取和传递,英语渐渐成为印尼的第一外语。第四阶段印尼政府对华文教育采取了开明的措施,印尼政府不再限制中文教学,随着中印两国政治互信和经济联系的加强,印尼政府已把推广汉语,支持华文教育作为加强发展国家经济需要的国策,也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纳入国民教育系列,其华文政策经历了放任、限制、禁止、放开的曲折道路,近几年的汉语热,孔子学院的建立,使得中印两国的关系急速升温。目前,华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从语言意识角度分析两国一国多语的语言政策

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语言基本情况以及语言政策的演变,不难发现两国的语言政策是与时俱进的结果,重要的是两国都在满族普遍的文化价值需求。两国都拥有丰富的文化,以及多种宗教信仰,因此寻求一种语言来满足所有人是不太可能的,多种语言并存可以实现语言的多样性。多元民族的国家在对语言规划所采取的政策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独尊一种语言。利用教育及法律等手段消除其他语言,只规定一语作为国语;第二,多种语言并存,而选择一种或若干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及不同族群间沟通的语言。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的语言政策基本上是属于第一种策略。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属于第一种策略。语言一个重大的功能在于它的社会性,语言问题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只有制定出符合自己国情的语言政策,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这里提及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孙若芬(2006)提出相接触的两种语言具有相同程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活力,那么接触的后果将是微不足道的。比如在瑞士,相互接触的语言几世纪来均无进展,仅在使用这些语言的居民中造成有利于双语化的开放局面。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情况就不一样,两国的母语地位只有在一段时间可以与英语进行双语使用,也可以说明,一旦某种语言在文化上低于、或被认为低于另一种语言,它对语言本身是一种否定,甚至有时一些语言会丧失自己的特性,连累它所代表的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一国多语现象,任何语言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五、小结

本文论述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语言政策的历史发展并且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采用了与之相应的语言政策,这些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由政治和经济的变化需求引起的。语言政策表面上看是政治决策,事实上牵涉到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不论是研究语言或者语言政策,都必须要着重做理论上的探讨,寻求其中的规律。接下来研究方向可以从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国家语言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进行描述,对两国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其中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黄仁新,王靖,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报》,2005(3).

[2]刘满堂,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多语制和双语制《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3]孙若芬,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06.

[4]叶玉贤,语言政策与教育-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比较。台北:台湾前卫出版2002.

作者简介:王佳新(1993年9月—),女,满族,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