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排球业余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1

浅析小学排球业余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李志勇

山东省青岛延安二路小学266023

摘要:在国际上,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活动之一就是排球运动,我国的排球战术以及队员和教练员的水平都在不断进步和提高,在世界排球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因此,我国对于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将此列入了国家的战略发展计划之内。

关键词:排球运动青少年后备人才

一、我国小学生排球业余训练现状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学东在《北京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状况及对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作用》中,对有关排球训练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分析了后备人才在竞技排球中的作用,针对调查研究结果,总结出其凸现的各大问题,讨论了课余训练的发展对策,并分析了北京市小学排球课余训练队向中学及专业队输送人才的状况。北京体育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丁永玺的《淄博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现状调查分析》中,采用相关科研方法,对排球运动开展良好的淄博市各级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了淄博市通过学校课余训练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这篇论文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为寻求新时期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我国小学生排球业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一般。

目前,我国采取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来说,学习文化课才是硬道理。而课余时间的排球训练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如果业余的排球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之间产生了冲突,学校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业课余排球训练。

2.学生身体素质不强。

目前的小学生当中,大部分都属于偏胖的体所,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平时的玩乐上,很少进行体育锻炼,面对突如其来的课余排球训练运动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也很难达到排球训练运动所提出的要求和标准。

3.缺乏排球相关训练设施。

由于学校对于课余排球训练的重视程度一般,因此也随之忽略了和排球相关的训练设施。也就造成了整个排球训练系统不完善,为小学生的课余排球训练计划造成了阻碍。

三、关于小学生业余排球训练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思想,加强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者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要提高课余训练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教师和家长们的传统思想,加强小学生课余排球训练的后勤保障工作,保障小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地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采取相关的奖励政策,对于优秀的训练队员以及教练进行学习上或者是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于排球训练的热爱程度,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体育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为小学课余排球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可靠的保障。

2.引进高素质人才。

学校的领导者可以定期地举办和排球有关的教练员培训班,鼓励学校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和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具有排球训练专业知识的教练员来学校进行指导和教学,然后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制定一个考核制度,使教师们在学到更多专业性较强的训练知识以及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内在素质涵养。还有,学校也可以组织体育教师统一对于一些先进的课余排球训练的场所进行集体观摩和学习,体育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此来提高和完善学校整体的排球水平。

3.完善和排球相关的训练设施。

针对一些不能建设室内或者是室外排球场的小学,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使用学校之间联合共建的方法,如此一来,不但减少了资金预算的问题,还能从根本上改善学校之间的场地基本设施不足的情况,从而确保在每一所小学中都有专门为开展课余训练所建立的设施场所,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今我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体育之上,我国是体育大国,并非体育强国,因此,从我国青少年之中培育相关的体育后备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手段之一。而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中坚力量,在小学课程中开展小学排球训练教学是小学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我国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关键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在小学生中开展相关的课后排球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项目的热情,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小学课后排球训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和政府也要针对小学课后排球训练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从而确保小学排球训练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后备人才的储备提供坚实可靠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明祥林秋霞海南省中学生排球运动发展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25,425-426。

[2]许朝辉中学排球训练模式创新性探索[J].品牌,2015,03,287。

[3]刘振中周静李茜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河北体育学院术科教学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03,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