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黄素可拮抗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

/ 3

鸢尾黄素可拮抗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

罗焱张新华陈勇军刘稀金李欣张平(通讯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鸢尾黄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鱼藤酮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鸢尾黄素(5和10μmol?L-1)预处理30min后与鱼藤酮(1μmol?L-1)共同孵育细胞24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NBT还原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类物质(ROS)水平,比色法检测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鱼藤酮(0.5、1和2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都下降(P<0.05),且呈剂量依耐性,而预处理5μmol?L-1和10μmol?L-1鸢尾黄素30min均可明显减轻1μmol?L-1鱼藤酮对PC12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P<0.05),改善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核固缩、裂解的现象,明显降低PC12细胞内ROS的含量(P<0.05),明显增加PC12细胞内SOD的活性(P<0.05)。结论:鸢尾黄素可拮抗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清除细胞内ROS,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关键词】鸢尾黄素;鱼藤酮;PC12细胞;凋亡;氧化应激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到1%-3%,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环境因素在PD发病中起了重要作[1]。鱼藤酮(Rotenone)是从鱼藤的根部提取的一种天然复合物,被广泛用作杀虫剂和鱼塘、水库清理剂。研究证实鱼藤酮能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的活性,导致细胞对氧的利用障碍和能量产生不足,从而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动物研究也表明鱼藤酮可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诱发帕金森样症状[2]。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heochromocytoma,PC12)具有神经分泌细胞和神经元的性质,且PC12细胞在含有的酶类、膜受体及合成的递质等方面接近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PD的常用细胞模型[3]。鸢尾黄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异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材射干的有效成分之一,研究证实鸢尾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4]。因此,本研究采用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及氧化应激,探讨鸢尾黄素对其可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细胞、试剂及仪器

高分化大鼠PC12细胞购自中山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鸢尾黄素和鱼藤酮购自Sigma公司;CCK-8检测试剂盒和Hoechst33258染色液购自碧云天公司;RPMI-1640培养基、马血清、胎牛血清购自GibcoBR公司;活性氧类物质(ROS)检测试剂购自上海杰美基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鸢尾黄素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配成20mmol/L的母液,-20°C冻存备用,临用时用完全培养液稀释至所用浓度,是终浓度DMSO的含量小于0.1%;鱼藤酮用DMSO溶解配成2mmol/L的母液,-20°C冻存备用,临用时用完全培养液稀释至所用浓度,DMSO的含量小于0.1%。主要仪器有:酶联免疫仪(美国Bio-TEK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ZU公司),荧光显微镜购自日本Olympus公司。

1.2细胞培养和分组

PC12细胞培养于RPMI1640培养基,内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置于37°C、5%CO2培养箱中培养,隔天换液,2d-3d传代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组:(1)正常对照组:PC12细胞不加任何药物处理;(2)损伤组:1μmol?L-1鱼藤酮处理PC12细胞24h;(3)鸢尾黄素预处理组:鸢尾黄素(5和10μmol?L-1)预处理PC12细胞30min后,再加入1μmol?L-1鱼藤酮共同培养24h;(4)鸢尾黄素单独处理组:10μmol?L-1鸢尾黄素处理PC12细胞24h。

1.3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

细胞以105个/mL接种于96孔板,每孔100μL,每组设置4-6个复孔,待细胞长到60%-70%时,按上述方法加药处理细胞24h后,每孔加入10μLCCK-8试剂,继续于37°C孵育3h,酶标仪450nm测定各孔OD值。细胞存活率计算公式如下:

细胞存活率(%)=(OD实验-OD空白)/(OD对照-OD空白)x100

1.4Hoechst33258染色检测PC12细胞凋亡

将PC12细胞接种于6孔板内的盖玻片上,待细胞长到70%-80%时,各实验组按要求给以不同处理因素作用24h后,倒掉培养基,4°C预冷PBS洗涤3遍后,加入新鲜配制的4%多聚甲醛于4°C固定10min,再用预冷PBS洗涤3遍,加入0.5mLHoechst33258染色液避光染色10min,PBS洗涤3遍,荧光显微镜观察、摄片。正常细胞核出现弥漫均匀的低强度荧光,细胞核如呈浓染致密的固缩形态或颗粒状荧光,记为凋亡的细胞。

1.5NBT还原法测活性氧(ROS)

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均匀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100μL,每组设5个平行对照,在37°C、5%CO2条件培养,待细胞长至70%-80%满时,根据不同组别给予药物处理24h后,去掉培养基,加1×NBT(1mg/ml)溶液100μl,5%CO2、37°C条件下培养2h后,弃掉NBT溶液,用PBS冲洗细胞2次,分别依次加入100μL的KOH(2mol/L),100μL的DMSO,然后在570nm波长处检测OD值。

1.6PC12细胞内总SOD活力的测定

将PC12细胞接种于6孔板,各实验组按要求给以不同处理因素作用24h后,收集各组细胞,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PBS清洗细胞3遍,再加入细胞裂解液,冰上裂解30min,将液体移取于1.5mL离心管,4°C、10000r/min离心1h,取上清液4°C保存,参照SOD试剂盒说明书测定细胞内总SOD活性。SOD活力单位定义:每毫克蛋白在1mL反应液中SOD抑制率达50%时所对应的SOD量为一个SOD活力单位(U)。

1.7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各组间差异,检验分析两两间差异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鸢尾黄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见表1。鱼藤酮呈浓度依耐性降低PC12细胞活力,2μmol?L-1鱼藤酮处理组细胞活力仅为对照组的(25.37±6.97)%,所以选用鱼藤酮浓度为1μmol?L-1作为后续试验建模。同时。我们发现预处理5μmol?L-1鸢尾黄素30min开始出现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细胞活力较鱼藤酮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鸢尾黄素浓度为10μmol?L-1时其保护作用更强,PC12细胞活力上升到(82.51±2.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鸢尾黄素能抑制鱼藤酮诱导的凋亡我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正常组细胞核呈蓝色,边缘光滑,均匀淡染(图1A),鱼藤酮模型组部分细胞核固缩,呈致密浓染,显示较强荧光,甚至可见胞核裂解,这些均为细胞凋亡的特征性表现(图1B),而鸢尾黄素预处理组胞核形态改,荧光强度减弱(图1C,D),鸢尾黄素单独处理组与对照组对比,细胞形态没有发生改变(图1E),这些结果提示鸢尾黄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

A.空白对照组;B.鱼藤酮组;C.低浓度鸢尾黄素+鱼藤酮组;D.高浓度鸢尾黄素+鱼藤酮组;E.高浓度鸢尾黄素组

图1鸢尾黄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100)

2.3鸢尾黄素抑制鱼藤酮诱导的氧化应激见表2。鱼藤酮作用24h后,细胞内ROS含量较对照组组明显升高,预处理鸢尾黄素(5μmol?L-1或者10μmol?L-1)30min,各组细胞内ROS含量分别较鱼藤酮组逐渐下降,且存在浓度依赖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鱼藤酮处理PC12细胞24h后,可以检测到细胞内总SOD活力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鸢尾黄素(5、10μmol?L-1)预处理30min后和鱼藤酮共同孵育PC12细胞24h,均能明显减轻了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内总SOD活力的降低。

表2鸢尾黄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鱼藤酮处理组比较,#P<0.05,##P<0.01

3讨论

大量研究发现,神经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导致ROS产生过多,从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与P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5]。近年来,抗氧化成为PD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寻找有效的抗氧化剂也然成为预防和治疗PD的首要任务。鱼藤酮能选择性抑制线粒体复合物1的活性,引发脂质过氧化和ROS的过度生成,进一步导致氧化应激并诱导细胞凋亡[6]。分化PC12细胞具有典型的神经内分泌特征,能够模拟多巴胺能神经元,因此本实验采用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的方法建立帕金森病模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鸢尾黄素与其它酮类化合物一样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有很好的自由基捕获能力[3]。Wozniak等现射干提取物含鸢尾黄素有清除二苯代苦味酰肼(DPPH)自由基的作用[7]。KangKA等人的深入研究表明,鸢尾黄素能拮抗H2O2诱导的细胞损伤,其机制与它能提高细胞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其表达密切相关[8]。但是,鸢尾黄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及氧化应激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CCK-8检测结果显示:随着鱼藤酮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活力逐渐降低浓度,鱼藤酮浓度为2μmol?L-1细胞活力仅为对照组的(5.37±6.97)%,因此,实验中选定5μmol?L-1鱼藤酮为后续造模条件。实验发现加入不同剂量的鸢尾黄素预处理30min后和鱼藤酮共同孵育PC12细胞24h,各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鱼藤酮单独处理组,并且随着鸢尾黄素剂量的增加,PC12细胞活力增加,有剂量依赖效应,说明鸢尾黄素可促进PC12细胞活力的恢复,从而减轻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鸢尾黄素能够降低细胞内ROS水平以及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而拮抗H2O2诱导的细胞损伤[7]。本实验以NBT还原法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结果显示鱼藤酮能诱导细胞内ROS水平的升高,而鸢尾黄素呈剂量依耐性的降低细胞内ROS的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机体主要的抗氧化酶之一,能催化超氧化物歧化成H2O2和O2,这些H2O2再通过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的催化转化成无毒的H2O[9]。本实验亦发现5μmol?L-1或者10μmol?L-1鸢尾黄素具有明显的诱导SOD活性,SOD活力较鱼藤酮组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增加,且鸢尾黄素预处理后细胞核固缩、裂解现象减少、细胞核形态改善。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鸢尾黄素具有提升细胞基础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在预防PD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鸢尾黄素对鱼藤酮所致PC12细胞损伤和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细胞内ROS、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为进一步研究鸢尾黄素对PD的治疗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LeesAJ,HardyJ,ReveszT.Parkinson’sdisease[J].Lancet,2009,373(9680):2055-66.

[2]ShererTB,KimJH,BetarbetR,etal.Subcutaneousrotenoneexposurecauseshighlyselectivedopaminergicdegeneralionanda-synucleinaggregation[J].ExpNeurol,2003,179(1):9.

[3]ShaferTI,AtchisonWD.Transmitter,ionchannelandreceptorpropertiesofpheochromocytoma(PC12)cells:amodelforneurotoxicologicalstudies[J].Neurotoxicology,1991,12(3):473.

[4]杨恩慈,陆游,谭仁祥,王霆.鸢尾黄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1,12:913-916.

[5]PatriciaM,Chege,GawainMcColl.Caenorhabditiselegans:amodeltoinvestigateoxidativestressandmetaldyshomeostasisinParkinson’sdisease[J].AgingNeuroscience,2014,6:89

[6]GreenamyreJT,BetarbetR,ShererTB,etal.Therotenonemodelof

Parkinson’sdisease:genes,environmentandmitochondria[J].ParkinsonismRelatDisord,2003,9Suppl2:S59-64.

[7]WozniakDJ,JandaBK,KapustaI,etal.AntimutagenicandantioxidantactivitiesofisoflavonoidsfromBelamcandachinesis(L.)DC[J].Mutatres,2010,696(2):148-153.

[8]KangKA,LeeKH,ChaeS,ZhangR,JungMS,KimSY,KimHS,etal.Cytoprotectiveeffectoftectorigenin,ametaboliteformedbytransformationoftectoridinbyintestinalmicroflora,onoxidativestressinducedbyhydrogenperoxide.Europeanjournalofpharmacology2005,519(1-2):16-23.

[9]Hye-LinHa,Hye-JunShin,MarkAFeitelson,etal.Oxidativestressandantioxidantsinhepaticpathogenesis[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10(48)

通讯作者,张平,男,1975年生,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十二五”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4KJ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