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激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新闻记者的激情

臧东明

山东省巨野县广播电视台274900

人应当有激情”,这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的一句名言。

有激情,记者心中才会燃起一团火,再大的困难也会克服,再小的题材也会用心去挖掘,写出来、拍出来的东西才会打动人。一名记者,若不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不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谈何胸有大局、心系百姓,如何思接千载、文如泉涌?

“人应当有激情”

所谓激情,是一个人受外部事物的冲击而引起的一种强烈激动的情感。激情有两种,一种是热爱生活的激情,另一种是愤怒的激情。我理解玻尔所说的激情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种激情,用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产生的兴奋点。

何谓记者的激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记者的激情,应是一种专业、理性的新闻职业精神,它包含了理想的冲动、进步的激奋、智慧的争取;它有利于记者工作面貌的常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强大动力。

评价一个新闻从业者是否具备最优秀的职业素质品质,除了看他的业绩、职业道德等外,最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对新闻事业始终保持热情和激情,不为任何利益所惑,不被任何困难击退,终生为之不懈努力。

美国微软公司原董事长比尔・盖茨是个事业狂,对工作充满激情。他说:“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我国新闻界前辈穆青有“激情社长”之称,在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片土地养育出来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他在谈及采写感受时说:“多少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思想感情教育着我、感染着我,像一团不灭的火在我的心头燃烧。”

然而,新闻工作干久了,记者也容易产生惰性。一些记者因为对世上熙熙攘攘的事情看得太多了,见怪不怪麻木了,不爱学习,不爱思考,新闻敏感性严重退化;一些记者因为新闻稿写多了,地方去得多了,曾经陌生的采访对象日渐熟悉了,便以为新闻工作可以“按部就班”了;还有一些记者因为常与官场打交道,便羡慕起官场的荣耀、权力的威风,或对政治产生了厌倦情绪,干新闻再也提不起劲了。于是乎,在一些新闻单位里,出现了照搬材料的“拿来主义型”记者、娱乐政治的“肤浅通俗型”记者和贪图安逸的“享受主义型”记者。还有一些年纪轻轻的新闻从业者,为了完成采写任务,还津津有味地做起了抄文件、抄同行、抄通讯员、抄书稿、抄网络的“抄级记者”,毫无半点脸红或愧疚之心。更有甚者,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新闻工作者由于受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和压力,“社会良心”和“正义感”这根弦在思想上绷得不那么紧了。有的丧失入行之初的激情,对于职业和岗位的忠诚度下降,由此而致媒体内容品质和品格的平庸化;有的在金钱与物质面前几乎无正义感可言,轻易歪曲真理,颠倒是非,出卖灵魂。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新闻同仁深思和反省。

“激情可以使人生灿烂”

微软(中国)总裁唐骏相信“激情可以使人生灿烂”,激情塑造着事业;万科“激情的事业”成就了房地产的品牌地位;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激情管理”带来了富有爱心和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百年老店不老,是拥有着百年的激情……

人生需要激情,成功需要激情,激情主宰激励着人的力量,真正的激情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事业的执著,是成功的精神基石,假如人生失去激情,生命将变得苍白而清淡。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弄潮儿,在追求真相、记录事件时,见证或感受形形色色的人在名利场、职业场、情感场上的沉沉浮浮,自己身处是非漩涡,在其中沉浮挣扎,内心承受诸多磨难,生命也在不断涅��与重生。该如何让自己站在时代潮头,血管里流淌时代的血,始终保持新闻激情,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懈的行走呢?

知名新闻人普利策说过一段话:“假如国家是一艘航船,新闻记者就是桅杆上的�t望手,他要及时发现暗礁和险滩,使航船能顺利航行。”新闻事业需要每一位记者作为个体体现职业激情,需要整个记者群体作为共同体体现职业精神,需要职业道德、职业荣誉、职业使命、职业良心的光芒照亮记者内心世界,并由此影响新闻活动,彰显媒体的意义和功能。因此,记者要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和责任意识,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清晰的判断力和足够的承受力。而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往往能迸发出更多的激情。

激情是新闻作品中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寓情于文字是新闻不朽的要素,新闻不是无情物,写作需要感情的酝酿、心灵的投入。穆青一生笔耕不辍,采写了焦裕禄等众多典型人物。他说:“多少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和采访对象、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合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这种激情、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它写好。说到底,这种激情是一种对老百姓心气相通的情感,是一种时代的责任感。”

新闻的学问是实践的学问。一篇新闻作品问世,在完成它的报道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新闻研究的史料和对象。这正是新闻精品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的又一原因。有事业心的记者,对自己的新闻作品倾注激情,努力使每一篇作品都成为思想水平、写作水平达到一定境界的精品。“要想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如何,与记者采访制作新闻作品时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哪一篇优秀作品的背后,不是记者一颗火热的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激情是记者的职业动力。

在激情中保持理性和冷静

新闻记者要像诗人那样充满激情,却不能像有的诗人那样偏激或偏执,应在激情中保持理性和冷静。理性与激情在新闻写作中并不矛盾。媒介强调新闻理性,需要有思想的人。记者是社会的守望者,而情感的抒写有如润滑油,将理性的棱角磨得光滑一些,易于受众接受,这也是记者的激情魅力所在。

“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名言。“临大事有静气,视激情为生命。”这是人民日报记者温红彦的体会。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曾这样说过:“一个人如果首先情绪就不好,没有一个昂扬的情绪,怎么去创造?不可能创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也认为,做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激情”;这种“激情”,可从诗中寻觅,从诗中勃起。

新闻语言与诗的语言具有相通之处。写新闻与写诗一样,都要惜墨如金,用最简炼的语言表现最复杂的情感,传播最多的信息。《诗经》的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了细致深刻的观察,掌握了事物的特点,抓住了事物的典型特征,不仅能用极少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情貌,而且能在直书其事、直抒胸意的基础上配用比、兴手法,在直叙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含而不露,使意在言外,言尽而意长,产生回味无穷的感染效果。

写新闻报道如果像写诗那样赋比兴酌而用之,就能把报道写得深入浅出,形神俱似,生动感人。《诗经》的语言,巧妙地运用描写手法,常常在一篇诗中交错使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对偶、衬托,排比、层递、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前后配合,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将诗人的情怀表现得丰富多彩,鲜明有力。把新闻报道的时代感、真实感,熔铸在诗的情思、诗的意境和诗的激情之中,这也许是采写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吧。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首要的因素就是激情。”新闻工作是一项神圣的、需要从业者倾注持久热情和激情的事业。选择了新闻工作,就选择与激情相伴,就以敬业奉献为乐。选择了做一名记者,也就选择了做一个永不疲倦的行者。职责使命催促着记者满怀激情上路,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因为,路的那一端,有采访对象、有读者在翘首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