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护理干预

梁海云

梁海云(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本科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本科重症监护室2011年5月~2012年5月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21例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18例患者除首次痰培养有鲍曼不动杆菌生长外,根据药敏治疗1~2周后再行痰培养,结果未见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结论应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以预防鲍曼氏不动杆菌感染。

【关健词】鲍曼不动杆菌隔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276-02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ICU是医院各类危重病人集中进行病情观察和治疗护理的场所,这些病人往往导管多、侵袭性操作多、抗生素使用多、机体免疫力弱,国外报道ICU医院感染率比普通病房高出3~4倍。我科ICU于2011年5~2012年5月期间,发生21例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通过实施隔离护理、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科ICU2011年5月-2012年5月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痰培养,结果住院后第2~3周检出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共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51~87岁,平均68岁,住院时间18~56d。

1.2方法

予一次性无菌痰液杯经下呼吸道采集痰液标本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2护理对策

2.1严格实施接触隔离:将患者安置在单间,设立隔离标识,患者治疗所需用品全部放置在隔离病房,听诊器、血压计及温度计专用;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对病房地面、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2次,拖把、抹布专用。患者产生的所有垃圾按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患者用过的被服单独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封装并标识清楚。限制探视,做好家属的宣教和指导工作。患者出院后对床单位、地面及患者所用的治疗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2.2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对全体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知识的宣教。同时,抗生素的使用要合理化、科学化。此外,药效学,药物动力学的相关知识也应成为医护人员抗生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

2.3重视手卫生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手部消毒及效果检测。医务人员的手消毒不严往往是导致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变洗手设施,床边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尤其是双手带菌的医务人员诊疗结束后,严格按标准6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2.4加强气道护理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加强病人的口咽护理及气囊管理,防止昏迷病人口咽分泌物进入气道。使用封闭式吸痰。进行吸痰时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用一换。为防止交叉感染,呼吸道器材专人专用,每7天更换1次,使用后的管道系统实行终末环氧乙烷消毒。通过呼吸机的加热湿化装置保持气道湿化,根据医嘱定期行痰细菌培养检查。

2.5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活动:对自身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的易感人群尤其应注意实行保护性隔离措施,在进行侵入性诊疗或监护活动频繁时,应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损伤,减少或预防感染的发生。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任何环境中,因此,加强对患者密切的相关人员进行清洁卫生十分重要。

2.6提高易感染人群的抵抗力积极治疗高危人群的基础疾病的同时,要加强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免疫力,尽可能缩短ICU住院时间和置管时间,有效预防鲍曼氏不动杆菌的感染。

3结果

经过综合治疗和隔离护理,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有18例患者除首次痰培养有鲍曼不动杆菌生长外,根据药敏治疗1~2周后再行痰培养,结果未见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科室同期无此类感染患者。

4讨论

鲍曼氏不动杆菌是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其氧化酶呈阴性,无动力,能在44℃环境中生长。鲍曼氏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肺部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占第2位[2],约70%的阳性标本来自于呼吸道、尿道、分泌物、血液等。本菌还存在于健康人皮肤(25%)、咽部(7%),也存在于结膜、唾液、胃肠道及阴道分泌物中。感染源可以是患者自身(内源性感染),亦可以是不动杆菌感染者或带菌者,尤其是双手带菌的医务人员。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工作人员的手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本组病例主要为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导致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通过严格隔离措施、重视手卫生管理、加强气道护理、环境控制及正确用药,有效的避免了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毕春、鲍曼.94株不动杆菌所致耐药医院感染的耐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67-968.

[2]张国俊,刘景春,张淑彩.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