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1

护理干预对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效果分析

吕会香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目的:在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中采用护理干预,分析效果。方法:在香格里拉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就诊待产妇中随机选取46例待产妇,数字表法分组,实施护理干预的23例待产妇纳入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的23例待产妇纳入对照组。对比2组待产妇教育效果。结果:实验组待产妇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待产妇,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中采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护理干预

计划免疫在临床上较为重要,可促使儿童免疫力提高,可有效避免疾病发证,临床分析发现,计划免疫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家长,提升家长对于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率可促使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开展[1]。此次探究中选取了46例待产妇,分析了在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中采用护理干预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在香格里拉市妇幼保健院随机选取46例待产妇,入院时间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均知情同意,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了不愿配合待产妇,排除了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待产妇。利用数字表法分组,23例实验组待产妇年龄23岁至38岁,中位年龄28.5岁,孕周36周至42周,中位孕周38.1周,初产妇、经产妇例数分别是21例、2例;23例对照组待产妇年龄24岁至39岁,中位年龄28.6岁,孕周37周至41周,中位孕周38.2周,初产妇、经产妇例数分别是22例、1例。统计学分析2组待产妇入组时各项临床数据,可对比(P>0.05)。

1.2方法

实施常规护理的23例待产妇纳入对照组:给予待产妇实施分娩相关性知识宣教,同时给予待产妇进行喂养知识宣教,按照本院常规护理流程进行干预。

实施护理干预的23例待产妇纳入实验组,在对照组待产妇基础上实施以下护理措施:给予待产妇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信息教育,对儿童计划免疫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重点讲解,给予待产妇讲解接种程序[2],详细告知孕产妇接种相关性知识并耐心回答待产妇提出的问题,促使待产妇充分了解计划免疫相关性内容。

1.3效果评估[3]

利用调查问卷统计待产妇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率。

1.4统计学办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行X2检验(率),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结果

分析获知,实验组待产妇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率均明显更优,对比对照组待产妇,差异较为明显(P<0.05)。

表12组待产妇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率对比

3讨论

目前,临床上较为重视计划免疫工作,对儿童接种工作如何顺利开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的是提升儿童及时接种率及提升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

相关性文献报道,计划免疫可有效预防疾病,可更好维护儿童健康[4],对计划免疫进行全面推行,需要国家支持,需要有关医疗机构协作,另外,需要提升儿童家长认知计划免疫程度。

健康教育可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临床经过试验证实,在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中采用护理干预,可增强待产妇教育效果,可促使儿童及时接种率明显提升,可提升待产妇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率。本组研究结果:实验组待产妇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率均明显更优,对比对照组待产妇,结果证实,在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中采用护理干预,具有可行性,临床研究发现,在待产妇住院分娩期间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儿童疾病感染,具有以下临床优势:一是同步性,在儿童出生后即可进行正规的计划免疫,可有效降低或者避免儿童患病;二是经济性,住院期间实施分娩指导、喂养指导可节约医疗资源及成本;三是效果突出,儿童家长在护理干预中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可明显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综上,在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中采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保障儿童健康,孕产妇待产期间,加强孕产妇心理指导,可明显增强待产妇教育效果,值得临床推荐。后续研究中,可增加样本选取数量及延长样本选取时间,完善护理干预措施,贴合实际,进一步增加本组研究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静.护理干预对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2017(23).

[2]杨海妹,叶静,张雪晴.对儿童家长实施护理干预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5):181-183.

[3]董文武.健康教育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7,23(4).

[4]徐志颖.优质护理模式对计划免疫儿童家长疫苗知识认知度的影响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