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3

唑来膦酸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罗永忠欧阳周陈建华

罗永忠欧阳周陈建华(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410013)

【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080-03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唑来膦酸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的临床疗效与副反应。方法将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导致疼痛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0例静脉滴注4mg的唑来膦酸;对照组40例静脉滴注90mg的帕米膦酸二钠,两组均每4周重复给药1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996),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KPS分值平均提高11.3分与10.6分,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72.5%。两组的KPS分值提高幅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962),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缓解后复发时间平均为14.7d,对照组平均为13.8d,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843),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一过性骨痛加重等反应。结论唑来膦酸对骨转移所致疼痛具有明显的止痛效果,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

【关键词】恶性肿瘤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骨转移疼痛

恶性肿瘤骨转移属于晚期肿瘤病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道肿瘤中的发生率更高[1]。对于晚期肿瘤病人并发骨转移性疼痛后,病人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必须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一直以来临床上主要采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而唑来膦酸则属于新一代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本研究对8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引发疼痛病人分别给予帕米膦酸二钠及唑来膦酸实施治疗,同时对两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肿瘤内科自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期间共收治8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导致疼痛病人,其中包括男45例,女35例,病人年龄在28~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6.5岁。其中肺癌21例,鼻咽癌11例,结直肠癌13例,胃癌12例,乳腺癌18例,前列腺癌2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多发骨转移64例,单发骨转移16例。全部病人均通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同时通过CT、MRI、X线以及核素骨扫描或检查显示至少存在1处骨转移,病人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能够判断疼痛分级,近2月内未进行化疗或观察处未行放疗者,预计生存期至少3个月。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骨转移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将90mg的帕米膦酸二钠溶入50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静滴4h;观察组将4mg的唑来膦酸溶入10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静滴15min。两组均每4周重复给药1次。两组病人在给予帕米膦酸二钠与唑来膦酸治疗的同时均进行适当水化。

1.3判断标准

1.3.1疼痛分级标准

根据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方法(VAS)进行分级[2]。无痛者为0级;轻度疼痛,可耐受者为I级;中度疼痛,干扰睡眠,需给予镇痛药者为II级;严重疼痛,严重干扰睡眠,需给予麻醉性止痛药者为III级。两组病人疼痛程度分级情况见表1。

表1两组病人疼痛程度分级

1.3.2止痛效果评定标准[3]

疼痛分级标准降低2级者为显效;降低1级者为有效;未见降低或出现上升者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

1.3.3活动能力评定[4]

按照KPS评分标准做出评价,对于在治疗后活动能力提高≥10分者为有效。

1.4观察指标

骨痛缓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0)的疼痛分级标准[5],治疗前后第7d各进行1次评价。KPS评分:治疗前后第7d各进行1次评价。对周期内疼痛缓解后复发时间、是否有发热、肌痛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1.5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两组计数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止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996),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病人镇痛有效率比较结果[n(%)]

2.2两组KPS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KPS分值平均提高11.3分与10.6分,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72.5%。两组的KPS分值提高幅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962),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两组病人KPS分值改善对比结果(n)

2.3疼痛缓解后复发时间

观察组疼痛缓解后复发时间平均为14.7d,对照组平均为13.8d,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843),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4实验室指标

两组病人治疗后均未见明显血象变化,均无肝、肾功能以及心脏损害症状。个别患者血钙、磷指标略微出现波动,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5副反应

观察组与对照组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一过性骨痛加重等反应。一过性骨痛可依病人病情给予止痛剂,在2~3d后症状缓解,病人可以耐受;发热病人的体温在37.5~38.5℃范围内,给予退热药后均降温,其它副反应均能够耐受。见表4。

表4两组病人副反应比较情况

3讨论

恶性肿瘤骨转移病人在骨转移灶部位存在顽固性、持久性的疼痛,并且存在高血钙症,有些病人同时并发脊髓压迫症以及病理性骨折等事件,对病人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严重者甚至引发死亡[6]。有效止痛是增强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治疗措施。可采用的止痛方法较多,例如放疗、化疗以及核素疗法等,单纯采用化疗治疗骨转移导致的疼痛效果不甚理想,而且同原发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密切相关;采用核素疗法给病人带来严重的骨髓抑制。吗啡类镇痛药物同样不能将解脱病人的疼痛,伴随病情进一步发展,镇痛药物的用量也逐渐增大,而且大剂量给药也将增大病人的痛苦。因此,近年来双膦酸盐类药物已被临床上作为治疗骨转移所致疼痛的主要手段。

帕米膦酸二钠属于第二代双膦酸盐类药物,有资料报道称[7],该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骨痛,使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events,SREs)的发生率下降,增进第一次SRE的发生时间。唑来膦酸被认为是第三代双膦酸盐药物,其具有更大的镇痛功能,更少的应用剂量,而且疗效持久,对肾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副反应少。唑来膦酸结构中含有咪唑基团,该基团上有2个功能十分重要的氮原子,其中一个氮原子能够使其镇痛功能明显高于其它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为止已研制出的抗骨吸收效果最佳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通过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及阻止破骨细胞在骨质吸收处发生聚集,有效抑制成熟破骨细胞发挥功能,而且其还能够有效降低肿瘤细胞活性,阻碍血管的生成等,它还能够通过下调血清钙及磷的含量,促进尿钙及尿磷排泄,使高钙血症病人的血钙浓度降至正常水平。有文献资料显示[8],唑来膦酸不但能够降低SRE的发生率,延长第一次SRE的发生时间,有效减轻骨痛,而且该药物亦是目前惟一的一个能够有效治疗全部类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第三代双膦酸盐,该药除了能够有效治疗溶骨性骨转移以外,它还能够有效治疗成骨性与混合性骨转移。有文献报道称,临床应用4mg的唑来膦酸与90mg的帕米膦酸二钠对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乳腺癌下降SRE的效果基本相当,其主要副作用有发热、头痛、便秘及腹泻。Rosen等[6]的研究表明每个月使用1次唑来膦酸4mg,在连续治疗9个月后,能够有效治疗肺部肿瘤与其它实体瘤骨转移的SREs,而且同安慰剂组比较而言,采用唑来膦酸治疗组的SREs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且和癌症类型无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唑来膦酸能够有效抑制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有效率达82.5%,与其它文献报道的有效率基本相符。观察组与对照组KPS分值平均提高11.3分与10.6分,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72.5%。两组的KPS分值提高幅度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缓解后复发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一过性骨痛加重等反应。近期发表的文献报道显示[9],帕米膦酸二钠与唑来膦酸在连续用药1年以上将导致病人颌骨坏死的风险显著提高,故而不能轻视双膦酸盐长时间使用的副反应。观察组用药时间为1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用药时间1h,这表明唑来膦酸在用药时间上更具优势。此外,本研究给予病人唑来膦酸过程中给予适当水化,未见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现象。总之,唑来膦酸对骨转移所致疼痛具有明显的止痛效果,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但由于唑来膦酸的用药剂量小,用药时间短,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症,而且安全性及耐受性均有保证,因此提倡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YamadaT,OhtsuboK,IshikawaD,etal.Cancerofunknownprimarysitewith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mutationforwhichgefitinibprovedeffective[J].GanToKagakuRyoho.2012,39(8):1291-1294.

[2]GuptaR,BillisA,ShahRB,etal.CarcinomaoftheCollectingDuctsofBelliniandRenalMedullaryCarcinoma:ClinicopathologicAnalysisof52CasesofRareAggressiveSubtypesofRenalCellCarcinomaWithaFocusonTheirInterrelationship[J].AmJSurgPathol.2012,36(9):1265-1278.

[3]孙德喜.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9):121-122.

[4]EssolaB,MalvauxP,LandenneJ,etal.Gallbladdermetastasisfrombreastcarcinoma:anewcasereport[J].RevMedBrux,2012,33(3):171-175.

[5]BenedíkováA,SrovnalJ,SzkorupaM,etal.Biomarkersinthedetectionofminimalsystemicdisseminationinlungcancerpatients[J].RozhlChir,2012,91(4):209-215.

[6]DittmerKE,FrenchAF,ThompsonDJ,etal.Primarybonetumorsinbirds:areviewanddescriptionoftwonewcases[J].AvianDis,2012,56(2):422-426.

[7]TerryJ,CalicchioML,Rodriguez-GalindoC,Perez-AtaydeAR.ImmunohistochemicalexpressionofCRXinextracranialmalignantsmallroundcelltumors[J].AmJSurgPathol.2012,36(8):1165-9.

[8]HoriT,YasudaT,SuzukiK,KanamoriM,KimuraT.Skeletalmetastasisofcarcinoidtumors:Twocasereport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OncolLett.2012,3(5):1105-1108.

[9]RitwikP,CordellKG,BrannonRB.Minorsalivaryglandmucoepidermoidcarcinoma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caseserie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JMedCaseRep,2012,6(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