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初中学校“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王正蛟

王正蛟福建省石狮市实验中学362700

摘要:作为一所初中学校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没有宽敞的教学环境,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如何实施“选课走班”?本文是对自己学校实践探索经验进行的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学校选课走班实践思考

“选课走班”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班级上课,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一、初中学校“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

1.尊重校情,制定方案。目前,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展“选课走班”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课程进行选课走班,取消班级,采用导师管理制度;另一种是保留班级管理制度,部分课程进行“选课走班”。

2.多元课程,转型关键。课程决定着学校的形态,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课程变革是学校转型的关键。近两年,我校的“选课走班”开展得如火如荼,初一年级校本课程自选课先后共开设了二十多门校本课程,初二年级体育艺术自选课总共也有二十多门课程。我校不断地挖掘多种资源,进而满足同学们个性化、差异性、多层面、多领域的课程需求,使学校的课程建设扎实地服务于同学们的终身发展。“选课走班”给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3.以学为本,自由选课。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做到“以学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我校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但由于每个兴趣班有名额的限制,老师也会通过面试或笔试等方式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这样实现了双向选择。学生选课方式也有很多种:一种是填报志愿的方式,再由后台统筹安排;一种是举行学生选课现场会,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与选择;还有一种是利用软件进行选课,学生和家长利用手机或电脑登录到选课平台,对已排好的课表进行选课,先选先得。

4.学科教室,合理安排。学生在“选课走班”时,学科教室如何设置?不够怎么办?我校由于保留了班级管理制度,学科教室比较有限,除了启用各个体音美功能室、理化生实验室外,还创建了科技创新实验室、机器人教室、围棋教室等专用教室,另外还将部分班级教室作为临时学科教室。

5.有序走班,保障安全。实行“选课走班”后,学生上课期间流动性加大,必然造成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由于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如果沟通交流不畅通,可能造成学生在某些时段因管理放松而松散懈怠。学期初,我校校本课程授课老师、班主任和行政人员就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方便联络。在上课过程中,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名,并发送到微信群,班主任及时回复并负责落实,这样由授课老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出勤情况。

6.合理评价,促进发展。学期末,我校利用“问卷星”制作了两份针对自选课的问卷调查,学生和家长通过手机或电脑可以对我校自选课进行评价。主要问卷内容有:“你对该自选课程满意吗?为你的自选课程点赞吧!你对我校的自选课程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再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到各种评价表格。学生和家长对我校自选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还是不错的,同时对我校学科教室、运动场地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7.展示成果,评选优课。学校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举办校运会、篮球赛、文艺汇演、书画展览和科技节等大量活动,让学生将平时自选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尽情发挥出来,进一步体现校本课程的价值。我们统一设计制作了一整套的校本课程卡通封面,将老师交上来的课程资料整理成册,使校本课程更加系列化。我们还对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进行评选,将优秀的校本教材统一印制,使之成为学校的一份宝贵财富。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反思中逐步深入开展“选课走班”

我校以“镇校之宝”——大榕树的剪影为背景,对我校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把所有课程划分成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并根据内容分成五大类:德育类、语言类、科技类、体育类和艺术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我校由于受到师资、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还比较有限,有的学生的选课结果与最理想的志愿不相符。我校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选性,给学生带来更多选课的自由。今后,我们还想尝试在数学、物理等学科针对学生能力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

“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我校充分利用自选课程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希望今后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继续坚持推进“选课走班”,奖励和保留优秀课程,积极开发新课程,让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成为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张之俊杨雄非常理想,特别现实[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