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曾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曾繁

曾繁

曾繁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内科十六区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肿瘤护理中应用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治疗的64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后有效率81.25%,显著高于护理前53.13%,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8,P<0.01);护理后感染率3.13%,显著低于护理前29.69%,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6.46,P<0.01)。结论: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PICC技术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预防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肿瘤护理;临床应用

PICC是一种新型医疗技术,多被应用于肿瘤的护理过程[1]。为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本次研究特选取我院接受PICC治疗的64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在肿瘤护理中应用PICC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治疗的64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范围18-56岁,平均年龄(36.3±2.3)岁;乳腺癌患者15例,肠癌患者14例,肺癌患者21例,淋巴瘤患者9例,脑肿瘤患者5例。

1.2方法

1.2.1置管方法

①选择置管部位。由于贵要静脉具有直、粗的特征,与其他的静脉瓣相比,贵要静脉的静脉瓣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当患者的手臂与躯干处于垂直状态时,施以贵要静脉穿刺,可直达上腔静脉,所以贵要静脉是置管部位的首选。倘若患者不适合选择贵要静脉作为置管部位,还可选用头静脉或者肘正中静脉进行置管;②测量插管长度。若从上肢左侧进行测量,平均插管长度宜为(40.14±4.21)cm;若从上肢右侧进行测量,平均插管长度宜为(36.58±5.42)cm;同时还需测量双臂上侧的臂围与上肢两侧的插管长度,具体测量方法为:首先置患者的手臂外展90度,然后从预穿刺点处沿着静脉走向直至腋下部位,接着从腋下部位逐步延伸至患者的右胸锁关节,再向下一直延伸至第3根肋骨的缝隙,便可测量出插管长度;③置管操作方法。对穿刺点行常规消毒处理,直径为(24.3±1.2)cm,预备无菌手套及毛巾,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并修剪导管直至其符合管道的具体长度。行穿刺操作时,需使用插管鞘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进针的角度务必保持在15-30°。若发生回血情况,则应当先少许进针,再行送鞘,同时还需撤出进行穿刺,然后将导管从插管鞘中拔出,将其送至中心静脉,直到其满足预先测量的长度为宜。将插管鞘、导丝撤出后,使其与肝素帽进行连接,并采用生理盐水施以正压封管,在穿刺点周围采用酒精或者碘伏行消毒处理,并使用透明胶膜对导管进行固定。

1.2.2护理方法

①心理护理。置管前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耐心的交谈,收集患者的详细资料,从中分析患者消极应对原因,并提出相关问题,一同讨论,诱导患者从中领悟。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及必要性,并劝导患者克服现实与观念上的矛盾,使用积极的行动应对,并给予患者能战胜病魔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术前准备。检查病室是否安静、卫生,保持病床整洁、干燥,及时更换床单等用品;’对患者在的血液粘稠度、凝血功能充分了解,帮助病人清理手术视野皮肤,确保皮肤清洁、干燥;帮助患者更换病服、修理指甲、剃净胡须以及理发等;③病情观察。置管后24h内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有无出现肿胀、渗血等状况,并触摸穿刺点周围区域查看有无硬结,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密切监测患者的输液速度、心率变化等情况,注意患者体温变化情况,若存在不明原因发热者,可考虑由导管所致。此外,还须测量患者的臂围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为发生肿胀症状做参考依据;④导管护理。日常检查需注意导管的固定有无脱落,穿刺后3d内,透明敷贴需每天更换1次,以后可每周更换2次。留心观察输液的滴速,确保管道畅通。嘱咐患者置管后3h适当进行屈伸前臂、握拳的活动,并从次日开始行规律的屈伸前臂、握拳活动,输液前20次/d,临睡前20次/d。此外,需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止血、抗生素或者溶栓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64例肿瘤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见效情况、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汇总整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行PICC置管术后,64例肿瘤患者有效率为81.25%,而护理前有效率为53.13%,护理前后有效率对比,χ2=11.8,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64例患者感染率为3.13%,而护理前感染率为29.69%,护理前后感染率对比,χ2=16.46,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64例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3.讨论

PICC技术可给予患者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并能够行高渗性、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滴注,因其作用效果显著而得以广泛应用[2]。

PICC所引发的并发症有局部感染、管腔返血、静脉炎等。为预防局部感染,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及时更换置管材料,确保材料清洁、干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与宣传。为预防管腔内返血,叮嘱患者遵照医嘱每周到院行封管处理,若因敷料污染而发生伤口感染,需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得到处理;叮嘱患者切勿过度运动,洗澡时避免弄湿穿刺点,若穿刺点被局部弄湿,可自行使用无菌干毛巾进行擦干处理;为预防静脉炎,必须重视穿刺血管的选择,需选择直、粗而且具有良好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并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导管,敷料必须清洁干燥,且及时进行更换,若已发生静脉炎,可对患肢采取硫酸镁的局部热敷的方式进行处理,且3次/d,30min/次。

本次研究,护理后有效率81.25%,显著高于护理前有效率53.13%,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8,P<0.01);护理后感染率3.13%,显著低于护理前感染率29.69%,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6.46,P<0.01)。

综上所述,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PICC技术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预防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珊,王东梅.护理干预对肿瘤PICC置管并发症及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B05):292-292.

[2]王东峰,刘秋梅,路涵等.肿瘤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