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教育融合在物理教学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将德育教育融合在物理教学中

姜红霞

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261300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将育人融入教书之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物理思维等等优良品质的熏陶,这些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抓住一切契机将德育教育融合在物理教学中,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及现代我国的科学成就。

例如,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

在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介绍我国通讯卫星发射情况及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的情况,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超导磁悬浮的研究进展,及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情况,这些领域我国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意识。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激发了他们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初中物理课本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的,更是可以用来破除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的。

比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中的“沸点”和《物质的密度》知识后,将“大仙”“伸手下油锅”的把戏拆穿——原来油锅中只有上面一小层是油,下面大半是醋。因为醋的密度大而沸点低,所以表面上沸腾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只有四十度左右——是人体所能承受的温度,从而渗透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激情、热情、意志力和积极精神,在性格上表现为开朗、平和、善于交往。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比如: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该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习惯的惯,有惰性、保持原来状态之意。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仅从运动学角度看具有惯性,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来状态而难得进步,甚至受阻力作用反而使原来状态变得更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外力,并且这个外力必须是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那么人就会落后,当动力大于或等于阻力,人才可能取得进步,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使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并且,随着人的质量增大,要获得与以前同样大的加速度,所需的动力更大。同学们应该学会接受必要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动力积极追求进步。

总之,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进行有机融合,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