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路分析

董烈菊

董烈菊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抓时代脉搏,及时更新教育思路。中国进入物质相对富足时代之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多样化趋势明显,同时国际形势严峻,各种西方价值观通过广泛的渠道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目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空前的挑战。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随着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式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准确定位工作方向。科学地设定教育目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探索多样的教育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应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框架的四个支点。以便提高教育的成效,承担起教育机构的重任,担负起传承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使命。

一、具体化教育目标

马斯洛关于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第一级为生存需要,第二级为安全需要,第三级为归属需要,第四级为自尊需要,第五级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业和工资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对自尊或自我实现的需要,处在人类需求层次的最高层。在低层次的需求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人类对高层次的需求是无暇顾及的。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当学生主要关注的事情是就业和工资的时候,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能因为学生主体没有积极性,而导致教育目的难以实现。

当前高校在校生85后和90后占据很大部分。他们已经成年,已经养成较为稳定的性格趋向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就业的迷茫又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自身的价值和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想法变得飘忽起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广泛、来源复杂、形式多样,学校教育信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脆弱、善变、可塑性强,在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大学教育应当给他们坚定的信仰,给他们指明奋斗的方向。

虽然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高校,应当首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合格的“社会人”,然后才是有理想、有抱负,能够顾大局、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分层为:

1.合格公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能够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进行处理,而当遇到类似“道德两难”事件时,也应该在法律思维的指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

2.道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的人在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自我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教育,强调学生自我价值和国家意识的统一。培养学生思考个人存在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强调团结和协同,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政治立场坚定、有大局意识和勇于肩扛社会主义事业大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要对学生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长久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把教育目标分层次,并不是把学生分层次,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该目标的一致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成效。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二十个教师节的讲话中提到,在全社会建立起尊师重教的风气。这表明教师的地位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成为学生自觉尊重的典范,成为学生愿意尊重、接触、模仿的榜样,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导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着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载体,而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载体是教师,教师本身的言行举动表现出来的思想态势、政治觉悟、人生境界及精神风貌会影响着学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悄然渗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队伍年轻化现象明显。这是一支年富力强的队伍,思想活跃、工作效率高、工作方法灵活。但同时因为年轻,他们本身对真、善、美的理解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明确和提升,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需要逐渐地明晰和提炼。他们的素质和对教学科研的投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和任务还有很大差距。这就应当积极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对他们进行教师信仰教育,让他们积极思索“何为人师、如何为人师”,让他们真正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的思想形成又和专业学习、人生目标、既往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独立的、被隔离和悬空的思想教育,而应该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这就要求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时,既要考虑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又要发挥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将思想政治工作悄然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点。

1.增强专职思想政治教师素质,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和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在选配和培养专职教师、资格准入、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工夫,使这支队伍逐步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以专职队伍建设为龙头,对专职教师进行政治素质督导,使他们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且对时事政策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2.提高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性

着力提高各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在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时增加学生对教师“思想政治影响力”评价内容,并且在激励机制等方面予以体现。

让这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教育过程全覆盖、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探索高效的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缺乏现实题材,但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专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却缺乏灵活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往往都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延续。作为基础课程这两门课在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年承担起继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加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等方面的教育。但是在后续的两到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思想政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不再出现,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忽视的环节。

发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重力量,应当是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特点。占用课堂内外两大阵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发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以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在各种体验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层教育目标,教育实施中应考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领会相关知识,逐渐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成为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成效。

(一)学校层面组织多样的集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调研。在实地考察中,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真实体验,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热情。

(三)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吸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辨识力和抵制力,应当从制度层面将这些活动规范化、长效化,形成高素质的校园文化。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严谨的评价态度、科学的测评方法、创新的评价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与评价,历来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时刻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应当成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1.正确把握评价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贯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定性与定量、评价工作与指导工作相结合”等“五个结合”的评价原则时,着重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自己价值观体系的程度,强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直接关系评价原则的贯彻和评价导向的引导作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教育实施、工作效果、特色等项目,每一项下均依照评价原则进行设置,力图使评价标准立体、充分、动静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认真对待评价反馈信息

及时进行评价信息反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关键。评价结果反应出前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同时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指出方向。因此应当强化对评价信息的反馈,使评价对象发现不足、明确工作努力方向,最终达到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