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例艇员水下远航后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57例艇员水下远航后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意义

席允平杨金宝宋小兴邓璐郭洪德

席允平杨金宝宋小兴邓璐郭洪德(解放军第406医院116041)

【中图分类号】R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073-03

【摘要】目的微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对细胞和组织的功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甲襞微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旨在探讨潜艇水下远航前后艇员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XQX-IA型微循环显微镜分别于出航前一天和返航后第二天检测57名艇员甲襞微循环,根据田牛氏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对微循环观测指标进行评分。结果返航后和出航前比较,微循环发生了明显代偿性改变,血流速度减慢,RBC聚集;微血管呈扩张状态;管周有轻到中度的渗出现象。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水下长时间潜航可引起艇员微循环发生代偿性改变,微循环检测对评判艇员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长航后注意改善微循环对艇员健康的恢复将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艇员水下远航微循环

微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对细胞和组织的功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1]。潜艇特殊的微环境及水下长时间远航作业对艇员健康的影响一直是潜航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艇员微循环究竟有何影响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潜艇水下远航前后艇员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意义,我们借某潜艇60天水下持续远航作业之际,对57名艇员长航前后的甲襞微循环进行了观测,现将检测结果及分析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1.1长航前组:某常规潜艇艇员共计57人,年龄18-45岁,平均28.14±6.24岁,均为男性。航行前全面体检均健康,无严重躯体性疾病及精神病史,均有潜航史,作为自身正常对照组。

1.2长航后组:与长航前组为同一组艇员。此次潜航共持续60昼夜,穿越黄海、东海和南海三个海域,于返航后次日再次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

2.方法

用XQX-IA型微循环显微镜,分别于出航前一天和返航后第二天检测受试对象的甲襞微循环。检测前受检者先在18-25℃室温下静坐15-30min,观测部位为左手无名指甲襞毛细血管远端,冷光源。依田牛氏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对微循环观测指标进行评分[2]。

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配对t检验作统计学处理,显著性意义标准为P<0.05。

结果

1.微血管形态改变

出航前检测结果显示,各艇员的甲襞微血管形态清晰完整,血色鲜红,血流充盈畅通,管襻开放数、微血管管径、管襻长度均处于正常范围。返航后与出航前比较,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增粗,输入枝管径呈显著性差异(P<0.05),襻顶和输出枝管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微血管开放数和长度虽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甲襞微循环积分值变化

返航后和出航前比较,57名艇员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分值均明显增高,皆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形态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微血管扩张增粗,尤以襻顶和输出枝为甚;流态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流瘀滞,流速减慢,RBC聚集,呈粒线流或粒流;管周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轻到中度的渗出,清晰度降低,管襻模糊不清,但尚无出血现象。

讨论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传递,向组织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产物,对组织和细胞的功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甲襞微循环是观察机体微循环的动态窗口,可得到机体微血管状态、组织血液灌流情况以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等活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3]。艇员潜航时所处的特殊微环境,会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如高压、高温、强振动、强噪声、微辐射、微缺氧、有害气体浓度高、饮水不足;加之由于所处空间相对狭小、密闭,生活单调枯操,生活节奏紊乱,晕船呕吐等容易导致累积性疲劳,甚至过度疲劳;再则职业压力所造成的精神紧张使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发生紊乱,机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之中[4]。在这种特殊的微环境下长时间(60昼夜)潜航作业,势必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产生某些代偿性改变。在此情况下,微循环又会发生何种变化呢?目前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结果显示,57名艇员经过60昼夜的水下潜航后,微循环发生了明显的代偿性改变,最主要的变化为血流速度减慢,RBC聚集,呈粒线流或粒流;微血管扩张增粗,尤以襻顶和输出枝为甚;管周出现轻到中度的渗出,清晰度降低,管襻模糊不清,但尚无出血现象。返航后和出航前相比,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和总积分值均显著增高,皆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微循环出现的这些代偿性改变势必会影响到机体的供血供氧,进而引起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症状。57名艇员中出现心悸13例,胸闷10例,头昏51例,头痛23例,眩晕10例,昏厥3例,失眠39例,记忆力下降43例[5]。引起微循环这些代偿性改变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究其原因,①可能由于饮不不足,高温多汗,晕船呕吐,慢性缺氧导致血粘度增高,RBC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到微循环灌注。微循环障碍又可使血液流变性异常进一步加重,因此两者可谓互为因果。②可能由于机体较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心理应激状态之中,使神经系统对微血管的舒缩调节功能失调,微血管的适应能力降低,致使微血管处于代偿性扩张状态,加之由于RBC聚集,血流瘀滞,流速减慢,进一步加重了微血管的扩张。③由于微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血管通透性增强,致使微血管周围出现渗出现象。至于微循环这种代偿性改变的持续时间及与潜航时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结合潜航医学特点,运用微循环理论,对进一步探讨潜航医学的生理、病理及卫勤保障以及健康鉴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我们认为潜艇艇员在健康疗养期间,除调剂饮食,保证休息与适度的体育锻炼外,视具体情况予以合适的高压氧治疗或给以有效的改善微循环的中医药,这对清除机体内的有害因子、消除航行疲劳、保证艇员健康将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赵克森,田牛,张亚霏,主编.微循环进展.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30.

[2]田牛,主编.实用临床微循环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51.

[3]田牛,刘育英,李向红,主编.微循环的临床与基础.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3.

[4]刘凯基,王海明,季红光等,远洋船员心身疾病与心理应激的关系.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7,3:87-89.

[5]张凤斋,席允平.潜艇航行60昼夜期间艇员躯体症状调查.海军医学杂志,2000,21(1):47.

[6]叶文翔,主编.脑血管疾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