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的理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中药学的理论研究

赵向上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摘要】目的对中药学进行研究,促进教师思维的扩展和重新建立概念并整合出其理论并加以利用。方法通过对三种版本教材内容体系的比较,在探讨理论构成系统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中药学理论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并加以完善。结果我们了解到了中药学的基本简介、理论基础、中药起源、学科信息及其发展过程等内容,并找到了存在的问题。结论过于重视现代研究内容的介绍,非但不能促进中药学理论的发展,更无助于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进而会影响着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蕴酿和形成。

【关键词】中药学理论;系统性;不系统性

本科《中药学》教材的内容构成,是中药理论体系表现的主要形式,但近20年来的教材易版,一定意义上只是改变着理论体系某些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因为新概念新理论的形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发现而改变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以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已经编写使用的中医高等教育本科教材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以认识中药学理论总体构成系统的发展演化情况,为中药学教材的重新编写与中药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中药学是中药学科的统称。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为中国基于弘扬本国医学传统理论的立场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主,而将中国历代本草学记载[2]的生药应用知识重整后近代所赋予的称谓。根据中国高校所授学科内容可见其以内容以药材饮片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生药应用知识的范围为主。《近代中药学》研究由于受到中国医学应用与历代本草内容记载范围的制约,因此,中药学的研究皆局限在汉方医学里所使用生药的研究范畴。但由于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采用了现代生药学的研究技术,因此国际上多数药学出身的学者皆将中药学视为生药学的研究分支。

1.2中药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1.3中医学教材内容的整体格局

在这三种版本教材的理论体系结构中,虽然内容总量相差不大,但章节次序和名称却有较大变化:四版教材设有“抗疟”、“抗肿瘤”、“麻醉止痛”三章内容。同时,第5章称“芳香化湿药”、第12章称“平肝药”、第17章称“活血祛瘀药”、第20章称“补益药”。五版教材则删去“抗疟药”、“抗肿瘤药”和“麻醉止痛药”三章内容,增添了“涌吐药”。而且将“行气药”改为“理气药”,将“补益药”改为“补虚药”,将“外用药”改为“外用及其它”。所有的这些更改均说明中医学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充实

1.4教材内容变化意义的认识

三种教材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增量和调整,反映着教材内容的发展性和理论概念的修正与补充,如分节标题名称的演化和“解毒化腐生肌”等章节设立。但站在中药学学科理论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变化主要是总体内容特征的不同,而不是因为新发现、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增加而改变总体内容的理论框架,既没有沿用中医药理论思维去探讨代表药的新功效,亦没有借助现代研究成果去推论新观点和新认识,而是过于重视药物来源的考证、理化成分现代研究介绍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介绍。教材的更替不能够明显地促进学科的发展,也达不到促进教师思维的扩展和重新建立的目的。

2.结果

2.1中药学概况

中药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在“备述”内容中,单味药的化学成分与临床研究,不应作为本科教材的构成内容。因为中药化学成分的认识,均是药学专业人员对药用植物化学构成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中医专业的教师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结构的缘故,相关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特别薄弱,对于一些化学物质、药品等概念几乎没有接触。同时,还由于临床研究涉及着过多的疾病概念等,这些均会给学习者带来很多的不理解。现在诸多的临床医生,就是运用不甚成熟的植物化学理论解释某些功效。中西医混合理论概念现象。所以过于重视现代研究内容的介绍,非但不能促进中药学理论的发展,更无助于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进而会影响着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蕴酿和形成。

2.2药名使用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药名使用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是该学科理论科学性与系统性的标志。假若是一种学说,可以允许它的概念不断地修正,但对于已有五十余年教育历史的中药学学科来说,基础概念方面不应有突然的变化,如银杏与白果、黄独与黄药子、龟板与龟甲、天竺黄与天竹黄、土槿皮与土荆皮等,假若有必要修正概念,在教材中应有相关的理论介绍,如若是别名或民间用名,则应列入附题而不应列入正题。

2.3药物的增减

药物的增减未能体现出一种理论发展的需求,也并不是因为理论概念的修正而进行增减。现如今,很多书籍中所增加的药物,不是理论补充[1]的需要,或是替代内容的需要,而是一定意义上的内容扩充,但绝大部分是三级内容和四级内容,甚至部分药物根本在教学和临床中就不常使用;还有部分药物进行不同章节的归类,没有明确的理论根据,内容介绍时也未能揭示出重新归类的理论或应用成果。

3.讨论

植物是中药治疗的主要药物,为了更好地学习运用中药,我们要学习植物的属性。根据“四气”概念的内涵与外缘分析,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表现出来的寒热温凉等四个方面的药性,是一种反映性客观属性现象因此,在中药学理论研究过程中,要在认识中药反映性客观属性现象的同时,更应认识中药的自主性客观属性现象即中药的“四气”与动植物的物理属性和生物属性的关系什么样的植物药用时表现为热温性,什么样的植物药用时表现出寒凉性,使中药学的四气理论沿着必然的逻辑关系而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张号绒,刘金桥,胡原,陈洁,杨芳;中药学的理论研究[J];中国当代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2].倪卫星,许亮,包凌云,马晨霞,赵敏,雷志锴;中药学教材的选择与其各自的优点[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