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

李小刚

李小刚绵阳中学资阳育才学校641300

【摘要】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和环境关系的学科,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新阶段,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推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督促学生提升考试成绩,更应培养其学科需要。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手段进行完善,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因此,本文将探索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的素养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核心素养;地理;高中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6-038-01

前言:地理教师在开展学科的课堂学习活动时,应带领学生解读核心素养含义,它可分为综合思维、地理实践、人地观念等。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升学压力倍增,难以培养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与时俱进,不断跟新自身的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其全面成长。

一、构建教学情境,形成人地观念的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人地观念,即倡导自然、环境和人和谐相处。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要想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应构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形成人地观念的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与关键,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形成保护环境和自然的认识,同时,学生还应准确的掌握自然的规律,从而真正的做到自然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师在开展学科的课堂活动时,要想对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提升,应引导其产生人地观念。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条件的限制,如果教师直接传授学生人地观念,会导致地理知识复杂难懂,同时,难以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面对这一具体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构建教学情境,可以使地理的课堂活动直观生动。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课堂质量,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人地观念,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使用水资源的意义和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为学生播放《一滴水的旅行记》这一视频,通过讲故事,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从而调动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其核心的素养。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过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影响等,促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形成人地观念。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课堂活动时,创建教学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促使其积极探索地理知识,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增强课堂的有效性[1]。

二、联系教学实例,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的素养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土壤、气候与人口、城市,社会与自然等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紧密联系的。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课堂活动时,联系教学案例,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思维的素养,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不同教学案例,掌握相应的区域元素组合方法。教师要想完善学生的综合思维,应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各个地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地理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地理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时,要想提升其核心的素养,应联系教学案例,培养其综合思维,带领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结合地形、气候和经济等要素,对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地理现象,提升自身核心的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荒漠化的防治》这一课节时,应主要向学生讲解荒漠化的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思维的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角度,分析荒漠化成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如:西北地区的区位条件,从气候和地址条件进行讲述。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且大风日数较多、集中,从而容易形成沙漠和戈壁。西北的土壤是沙质的沉积物,植被稀少,这一自然情况,加剧了荒漠化产生。同时,荒漠化现象,不仅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还有人类活动。人口快速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资源开采过度,如,过度的放牧、樵采和开垦,不断加剧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活动时,联系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思维的素养,能够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从而能够提升其核心素养,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三、通过课外活动,增强地理实践的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实践,同时,它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新课标明确提出:开展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应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学的地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开展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拓展和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地理实践的素养,包括学生能准确讲述某一处地理环境;解读自然灾害,在灾害发生时,尽可能的保护自己;通过自身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和调查研究,解释和分析地理现象。高中的地理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时,引导学生尽展实践的活动,丰富课外活动,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自身的地理实践的素养,从而提升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知识点后,应巩固学生对合理使用水资源的意义,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升其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调查居民区、工厂等地的用水情况,了解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来源,进一步分析哪些用水的习惯会严重迫害水资源,教师带来学生进行调查,并要求学生整理调查结果和建议报告书,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素养,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增强课堂的有效性[3]。

总结: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时,要想促使学生培育自身的学科素养,应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的教学工具,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逐渐渗透,明确教学重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良豪,张理臻.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21-23.

[2]郑志华.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8(14):83-84.

[3]张保江.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1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