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学科“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论历史学科“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叶伟亮

叶伟亮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646107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可见,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

关键词历史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是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新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等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教师是“师生互动”的促进者,只有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促进“师生互动”的发生,发挥“师生互动”的价值。现结合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历史学科“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营造互动氛围。

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和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的历史课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默和程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活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时代的学生已从书籍、电影、电视和网络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周边环境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觉和独特见解,努力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开放性,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注重人文关怀,崇尚历史素养和能力提升的历史课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和提升,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感觉到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新和成功的乐趣。

二、学生参与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落实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理念的载体。传统的教学设计只备大纲备教材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是片面的非科学的。“师生互动”理念认为,应让学生参与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即“备学生”。这是关注学生的外显形式,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在课堂上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条件,只要教师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其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调动学生主体意识,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就能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展。

如在《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鉴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就可设计一场课堂小辩论: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该不该?课前要求学生掌握辩论赛的流程,查阅孙中山、袁世凯和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写出辩词提纲,这就是让学生参与备课。学生在课前就已“动起来”了,这样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就会水到渠成,和谐而轻松。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场景,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鼓励学生形成思考探究的习惯,从而发展创造能力。问题情境应源于现实生活,紧扣教材,短小精悍,富有启发性。

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2008年8月,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其中有一个人获得了八枚金牌,让其祖国的国旗八次在赛场上升起,这个人是谁?升起的国旗叫什么旗?(根据学生知识,自然能回答出菲尔普斯和美国的星条旗)。旗上的图案是什么?(五十颗星和十三条白杠)。五十和十三各代表什么含义?(美国的五十个洲和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其实,最初的美国国旗上只有十三条白杠和十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十三是怎么来的?这样的问题情境,源于生活热点,环环相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自然会收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四、课堂管理科学,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课堂管理的任务,教师应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就可以充分相信和发动学生。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学生能充分运用教师所提供或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探究,就能使师生之间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交流,课堂上真正的“互动”才能发生。

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引导学生就“拿破仑的功过是非”进行讨论,充分相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只是引导者、旁观者或参与讨论者之一,而不是法官和审判者。教师担负好自己的任务和角色,学生才能畅所欲言,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五、善于评析归纳,推进“师生互动”。

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就让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认识,都能系统深刻地掌握事件的全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作全面清晰的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认知,让“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等诸要素整体优化,有序构建,在动态中发展完善。如果教师抓住了评析归纳的最佳契机,适时做出科学的评析归纳,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后,组织一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之比较”的讨论,教师要在学生畅所欲言后进行评析归纳,对回答正确完备的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回答不完善的加以鼓励和补充,使所有学生都有所得,互动的效果就明显。

实践证明,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师生间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共同发展;只有建立起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令人鼓舞。历史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关注“师生互动”的数量特别是质量,注重师生间情感交流与渗透,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