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程度评估在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损伤程度评估在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价值分析

刘磊

湘雅常德医院湖南常德411500

【摘要】目的:分析损伤程度评估对治疗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损伤程度评估对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2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患者,研究组在传统救治基础上,加用损伤程度评估,对照组仅利用传统救治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77%,两组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损伤位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能够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与预后效果,利用损伤程度评估,能够明确改善患者整体的损伤控制效果,避免由于损伤程度不同导致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的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脊柱脊髓损伤;损伤程度评估;治疗效果;改善作用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脊柱多存在脊柱受损、挤压、撞击伤害,多数患者是由于高处坠落、交通事故以及暴力撞击导致发病,此时患者出脊柱损伤、脊髓损伤外,同时还存在其他损伤,并造成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虽然患者主要的治疗需求,是稳定脊柱生理结构,保证脊髓损伤治疗效果,但患者的损伤程度不同,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预后效果以及康复治疗效果,对患者脊柱脊髓损伤的整体治疗,存在显著的影响[1]。损伤程度评估是临床常用评价患者脊柱脊髓损伤的科学方法,临床针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不同程度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治疗指导[2]。本文对所选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损伤程度评估,观察评估后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7月所收治的122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患者。研究组男23例,女28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40.15±11.85)岁,病程1~12天,平均病程(7.12±4.88)天,发病位置:胸腰椎36例,颈椎17例,骶椎8例。对照组男24例,女27例,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40.57±10.43)岁,病程2~11天,平均病程(6.55±4.45)天,发病位置:胸腰椎35例,颈椎15例,骶椎11例。患者均通过ISSA评分ASIA评分诊断,并利用X线片、CT观察患者损伤位置。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并排除非自愿、中途死亡、转院患者,排除意识丧失、无法配合护理患者,排除其他器官重大疾病患者,并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手术禁忌症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位置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术前急救、损伤处理、手术治疗等。研究组则加用损伤程度评估。研究组在术前急救完成后,损伤处理前开展损伤程度评估,并在接下来的损伤处理、手术治疗过程中贯穿损伤程度评估,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同时根据损伤评估结果为其开展康复训练。

1.3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脊髓损伤评价得分,并利用ASIA分级方式分级,对比两组治疗后分级结果占比差异,对比两组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损伤位置差异。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脊柱脊髓损伤痊愈,未见残疾,康复出院;有效:患者脊柱脊髓损伤好转,未见严重神经损伤或肢体功能障碍;无效:患者脊柱脊髓损伤未见改善,出现瘫痪症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损伤位置,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77%,两组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损伤位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损伤位置比较(±s)

脊柱脊髓损伤是当前我国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的骨折原因,包括车祸、坠落以及其他撞击伤导致,患者出现脊柱脊髓损伤后,由于骨折位置特殊,不能及时固定复位的情况下,会持续刺激和损伤患者的伤椎与脊髓,造成多次损伤,并最终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临床研究后发现,初次损伤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相对薄弱,损伤复杂化是导致脊髓损伤加重,并最终导致患者脊髓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且尤其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在发病后,同时存在其他骨折或组织受伤,对患者的损伤控制与治疗也会产生一定阻碍。为此,需要为患者开展更加有效的手术治疗的同时,还要增加患者脊髓损伤的控制效果,以减少患者脊柱脊髓的多次损伤,并改善患者的预后[3-4]。

脊柱脊髓损伤后的损伤,除由于搬动、手术等造成的损伤外,感染等预后问题也是造成脊柱脊髓损伤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上述问题对患者损伤的影响。需对患者的损伤位置、损伤情况开展有效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患者治疗的具体依据,通过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损伤控制,减少损伤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损伤程度评估是临床应用在脊柱脊髓损伤评价中的主要方法,损伤程度评估能够量化患者不同位置的损伤程度,增加临床对患者脊柱脊髓损伤的评价与了解,并帮助临床全面掌握患者的损伤治疗效果,尤其针对患者损伤治疗的效果,损伤程度评估能够对患者阶段性的治疗效果提供评估,逐步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5-6]。

本文对所选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开展损伤程度评估,并通过损伤程度评估结果进行治疗的指导,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且住院时间、损伤个数、ASIA评分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患者手术期间的输血量较传统治疗相比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环,熊莉娟,王玉梅,段征征.武汉市某医院脊髓损伤患者家庭支持与创伤后脊柱恢复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7,30(10):66-69.

[2]季玲,陈平,袁丽.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应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7):211+215.

[3]罗筱玮,郭乃铭,徐海涛,李裕标.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16):2542-2544+2547.

[4]李春香,陆国凤,刘海墨,刘娜,李艳,王巍.康复护理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3):169-170.

[5]张军卫,唐和虎,李想,姜树东,王方永,吕振,刘舒佳,陈世铮,梁广旭,邱智,英小倩,洪毅.Denis,Magerl和AO2013三种胸腰椎损伤分类方法的对比分析[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7,10(04):312-316.

[6]熊宏林,谢永利,徐若飞,胡彪.p62与NF-κB介导的凋亡通路在大鼠急性胸段脊柱脊髓损伤中的机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3):1255-1258.

作者简介:刘磊,(1984-),男,湖南,硕士研究生,中级,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月亮大道,湘雅常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