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2

物理治疗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黄寒李翔王东阳李恩耀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康复医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索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过程中物理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脑性瘫痪患儿1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病患。对照组90例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90例病患结合物理治疗的方法。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经相应治疗以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的生活能力评分都有明显升高,但是实验组病患好转率明显要比对照组病患高,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性瘫痪患儿采取物理治疗方法,收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对病患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恢复有很好推动作用,临床康复治疗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物理治疗;脑性瘫痪;康复治疗

伴随最近几年围生医学相关技术迅速发展和重症监护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窒息儿与早产儿存活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脑性瘫痪患儿数量不断增加。提升脑性瘫痪患儿生活能力及日常运动功能,逐渐变成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争相研究的话题[1]。对于脑性瘫痪患儿光靠康复师是远远不够,那本院目前在做的就是把物理疗法融入到康复治疗之中,并由康复师评估,制订计划,培训护理员物理治疗方法,由康复员落实,将物理治疗手段有效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不仅提高康复普及率,同时也保持了康复的连续牲,自本院结合物理治疗手段以后,已取得显著效果,现把有关情况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脑性瘫痪患儿1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病患。所有脑性瘫痪患儿中男92例,女88例,年龄一个月至九岁,平均年龄(2.3±1.4)岁。两组病患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等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90例病患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90例病患在常规资料基础上再结合物理治疗的方法,主要举措包含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有关治疗,心理治疗,安全防护,出院指导和卫生宣教等。实验组具体治疗措施为:首先,心理康复。脑性瘫痪患儿基于肢体运动的障碍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因而容易表现出焦躁或暴怒等情绪,对待该类患儿的时候要语气柔和,态度和蔼,态度热情,并于患儿和其家属及时沟通交流,在短期内消除医务工作者及患儿间陌生感。治疗过程当中动作要轻柔并富有爱心,摒除患儿对于医务工作者及病房环境恐惧感,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升患儿对于物理治疗操作与康复治疗配合程度,提升患儿配合治疗积极性,医务人员和治疗人员对病患采取心理疏导方法,尽量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2]。同一时间,对病患家属积极讲解脑性瘫痪康复有关知识,提升其治疗自信心和对于脑性瘫痪与脑性瘫痪康复有关知识认知,同一时间教会家属相关物理康复训练的技术,旨在让脑性瘫痪患儿家属可以做好家庭康复,提升患病儿童康复治疗的效果。其次,身体训练。对病患基本坐,站,行走这些动作做物理康复训练。再次,可考虑适当结合电生理方法对病患肌肉,触觉与四肢这些感觉器官进行刺激。对患儿做膝手爬相关训练。再对病患患侧予以按摩。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调研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X2卡方检验,检验结果用P表示,P<0.05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FMA评分在治疗前为(38.4±2.5)分,FMA评分在治疗后为(49.8±2.7)分;ADL评分在治疗前为(3.5±1.0)分,ADL评分在治疗后为(7.1±1.6)分。实验组采用物理治疗方法,FMA评分在治疗前为(41.3±3.4)分,FMA评分在治疗后为(68.2±3.6)分;ADL评分在治疗前为(4.0±1.2)分,ADL评分在治疗后为(9.8±1.9)分。两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前的FMA评分和ADL评分,其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性瘫痪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并且实验组脑性瘫痪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明显要高,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性瘫痪疾病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威胁,最近几年重症监护相关技术连年提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致使脑性瘫痪患儿数量不断增加。现如今脑性瘫痪患儿多数不可完全治愈,有研究资料表明,早期施以系统化针对性康复治疗干预,能够让脑性瘫痪患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有效提升,提升患儿的生活自信心,同一时间能够大幅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3]。国内已经有研究表明,零到一岁是大脑发育最快,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期,这时大脑代偿能力也是最强的,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比较强,在该阶段对于脑性瘫痪患儿采取早期干预,能够促使临近的细胞代偿局部受损的细胞,促使脑功能有受损的新生儿通过治疗干预能够实现最大自身潜能,有效降低其患病程度,提升患儿基本生活和运动的能力,进一步取得比较满意康复效果[4]。本院在给脑性瘫痪患儿开展治疗干预的时候,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实行物理治疗。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并且实验组患儿治疗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明显要高,则证明采取科学有效物理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提升患儿康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脑性瘫痪患儿采取物理治疗方法,收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对病患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恢复有很好推动作用,临床康复治疗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邢利和,张丽欣,张丽丽等.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41:7777-7781.

[2]马粉华,赵仲和,吴佳明.综合治疗69例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36:149-150.

[3]杨娟,雷婷,罗旭等.浅析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作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05:75-77.

[4]陈艳萍.康复训练指导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04:67-68.

注: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基金,水针位点注射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