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方案制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方案制定

梁洁

梁洁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方案制定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早期康复临床路径护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对比(1)两组护理前后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2)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护理前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将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可以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减少住院费用,改善预后。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164-03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发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病死率跃居各大疾病的首位[1]。临床路径是美国新英格兰医疗中在198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模式与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和提髙质量的作用[2]。通过近30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在1996年将临床路径运用与临床中,目前我国临床路径在康复医学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而脑卒中康复发展过程中仍潜藏着诸多问题,如从事康复工作者的人员和资源分布不均等[3]。我院在2016年开展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形成一套规范有序的康复治疗体系,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如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等。因此本文拟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早期康复临床路径护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37±4.82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37±5.15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无差异。

1.2入选标准

(1)患者首次发作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2)意识清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分;(3)无严重失语症;(4)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试验。

1.3排除标准

(1)多次脑梗死或脑栓塞病史。(2)心脏或呼吸停止者。(3)患有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患者。(4)老年痴呆症者。

1.4对照组护理方法

康复护理内容及护理时间不做限制,康复护理内容包括感觉刺激、提高肌张力、提高中枢的兴奋性、活动关节,行坐起、转移、翻身训练等。加强肢体稳定性运动,改善步态。

1.5研究组护理方法

1.5.1人员筛选和培训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措施的护理人员经过严格筛选,基础理论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统一培训。

1.5.2制定护理计划患者入院后,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教育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出院指导等为纵轴,制定护理计划。具体为运动疗法、作业方案与吞咽障碍方案。

1.5.2.1运动功能上下肢活动度训练、上下肢活动、神经肌肉电刺激、床上运动、床边坐位活动、站立训练。注意事项为每日锻炼中由上到下依次所列内容。

1.5.2.2日常生活穿上衣准备、进食准备训练、转移准备训练、洗漱准备训练、洗澡准各训练。

1.5.2.3吞咽功能喂食技巧、咳嗽训练、口唇闭锁训练、舌肌主被动康复训练、吞咽肌肉神经肌肉电刺激。

1.5.2.4康复训练时间要求运动功能训练强度为60分钟,吞咽功能每天训练70分钟,日常生活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患者达到标准后,可以增加强度。

1.6观察指标

对比(1)两组护理前后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2)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

1.7统计学

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我国是脑卒中多发国家,每年新发患者达200万,我国2017年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费用达到100亿元,给予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4]。众多研究[5-7]指出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康复能够减轻患者功能障碍,降低医疗护理费用,所以做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中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中,结果发现两组护理后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MBI评分、FMA评分及GUSS评分主要反映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恢复及吞咽功能,分值越高代表功能恢复越好。研究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本文认为通过制定临床路径,可以获得最佳的循证医学证据,让每例患者接受相同的技术及操作规范。减少常规护理中护士由于护理经验不足而带来的影响[8]。该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还有学者通过临床路径,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行为干预、冷刺激、特定肌群的功能训练用于脑卒中患者中,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者相关,研究组吞咽功能明显提高,住院日缩短[9]。

临床路径具有以下优点:(1)实现高效率和减少医疗经费,护理工作围绕患者健康积极客观地评价,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得到新的实证,调整原方案,从而达到各个专业服务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提高患者信心,增加其用药依从性。(2)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实现护理工作的价值。(3)强化护士专业知识更新意识,及时更新原有知识[10]。

因此,本文认为将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可以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减少住院费用,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庞会,刘忠和,张艳芳.一体化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访及双向转诊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02):253-254.

[2]康晓平,苏婷婷,刘远志.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8):145-146.

[3]邹颖,王红星,付娟娟,等.缺血性脑卒中社区康复临床路径的疗效研究: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09):1035-1039.

[4]张伟伟,李金梅.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7):149-151.

[5]唐迎春,黄至辉,代凯,等.康复医院脑卒中中医证型临床路径系统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7,38(08):40-45.

[6]任彩丽,付娟娟,王红星,等.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03):275-282.

[7]闫坤丽,顾志娥.护理临床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06):108-110.

[8]付琳琳,王永红,张宏卫,等.临床路径管理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6,33(04):42-43+39.

[9]任彩丽.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随机对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

[10]王娜,赵荣生,孙路路.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用药分析及其临床路径用药推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6,14(0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