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案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案设计

魏华蓉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魏华蓉

学案导学并非新鲜事物,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就普遍为广大教师所运用,但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和教材编写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具体实施中受到了一定限制,存在着不少问题。此次课程改革不仅使学案教学成为必要,也为学案导学提供了课程支持。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当前的应试教育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一味地归纳整理,使学生对教师形成一定的依赖性,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题海战,在思维和能力上得不到更大发展。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基于学生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及学案导学的优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学案进行教学,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写。

一、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事半功倍是学案的特色,学案设计,尤其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设计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4.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学生不但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二、学案设计的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便于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如何写好学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案应该贯穿知识、活动和方法三条主线,一个完整的学案应该包括下面几部分: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应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自学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心中有数,学习活动应围绕着目标展开。学习目标要力求具体、准确,要戒除教案或教参中那种“掌握钠的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等笼统的叙述方法,而宜用学生易于理解,具体且易于操作的方法表述,如“能够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与水的反应,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够从键的断裂和形成角度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等。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要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明确这节课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近年来的命题趋势,指示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氮和硫的氧化物”学案中这样指导学生:

①学习硫时要注意按“S→SO2→SO3→H2SO4”为主线进行学习;

②学习氮时要注意按“N2→NO→NO2→HNO3”为主线进行学习;

③学习这两节内容时,每个化学反应都注意元素化合价如何变化。

有了这种提示,学生就能轻松地使相关知识形成链条,并逐步习惯于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理解。

2.学案类型

学案的设计,依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的不同理应不同,不应该有一个固定模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大多能够独立掌握,因此学案的设计应突出重点、难点的设计,学案的模式可分为五部分:学习目标—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思维训练—学习小结。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拟定讨论题,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解疑,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展示给全班学生;学习小结应让学生逐步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

3.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案中的情境创设最好能与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结合起来,通过问题驱动,不断促进学生自学。

例如,2002年7月7日,一条船在珠江某处掉下七个金属桶。突然,一个金属桶冒起一股白烟,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一位妇女惊讶地说。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在水面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问题:根据上述现象结合你的经验,请对金属桶里装的物质进行合理推测,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4.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学案的主要内容,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可以说,学案就是由一系列学习活动组成的。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加工,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新课程学案的活动设计最好以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为基础,并将其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5.学法指导

新课程从“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强调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获取。由于学案导学的“导”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的间接指导,不同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的现场指导,这就增加了指导的难度。教师要在认真分析学生自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法指导。

学案中的学法指导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隐含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也可以在学案中增设“学法指导与提示”一栏,这样可以针对每个学习环节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6.巩固练习

适当的反馈和评价是有效学习必不可少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监控、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动机因素。自学检测的设计是为了检测学生通过自学的达标情况,不同于课堂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习题要精选,量不宜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目。

7.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对一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构建所学内容的内在关系,通过知识的结构化促进知识的内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基本上是由教师完成的,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加工过程,往往变成学生的记忆负担,效果一般不好。在学案中设计归纳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归纳小结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能力,完全依靠学生难以完成。教师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各种组织策略是归纳小结最常用的方法。

总之,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