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磨惠君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530409

【摘要】目的加长型髓内钉与短型髓内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76例作为分析对象,平均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加长型髓内钉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患者采用短型髓内钉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过程的引流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同时在术后1年进行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血液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负重行走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加长型髓内钉与短型髓内钉,其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短型髓内钉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过程出血量以及患者的康复时间,利于患者早日下地负重行走。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加长型髓内钉;短型髓内钉

前言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组织功能不断老化,骨质病变症状亦随之增加,其中又以老年性骨折疏松引起的骨粗隆间骨折较为常见[1]。老年人由于自身原因,常伴随多种并发症状发生,因此对老年性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多行保守疗法,然而保守疗法死亡率较高且易于致畸[2]。本研究通过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加长型髓内钉与短型髓内钉进行手术治疗,从生物力学的优势与稳定性能以及对周围骨骼的影响方面分析两者间的优势及不足。详见下列回顾性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排除标准:年龄小于65岁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多处伤损或骨折者、伴随其他病理性骨质损伤者、无法耐受手术者、非首次手术者。

(2)纳入标准:年龄大于65岁者、首次骨折者、单侧骨折者、无其他病理性骨折者、可耐受手术者。

(3)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76例作为分析对象,平均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65-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64±4.19)岁;骨折类型按照AO/OTA分类,A1型患者19例、A2型患者11例、A3型患者8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6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19±4.02)岁;骨折类型按照AO/OTA分类,A1型患者18例、A2型患者11例、A3型患者9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资料具比较性。

1.2治疗方法

(1)术前:分别对上述两组患者采血检查血常规,同时排除双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患者心脏功能,并对性基础疾病治疗的患者临时行皮牵引制动。

(2)对照组采用320毫米或340毫米Gamma3型髓内钉进行固定,观察组采用180毫米Gamma3型髓内钉进行固定。

(3)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将患部伸直牵引后固定,健康的一侧则屈髋、屈膝、外展进行固定方便术中对侧位进行透视。牵引复位后消毒铺单,在大粗隆的上方约5cm的位置行3至5厘米切口,皮肤切开、将筋膜、臀中肌钝性阔分,直至触摸到股骨大粗隆尖端。在透视下于大粗隆尖端开口,将导针插入,依次扩髓后插入主钉,沿股骨颈内螺钉方向将导针打入于股骨头软骨下约1厘米处,将股骨颈螺钉拧入,经透视检查无误后连接体外导向器,将远端螺钉锁定,同时安装防旋尾帽。

1.4跟进随访

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跟进随访。观察组2例患者由于不在本省内,所以仅能通过电话、微信的方式进行访问,随访期间患者回院复查2次;对照组3例接受随访8个月后则不予以配合后期跟进工作;其余的患者均按我院的预后随访检查要求完成。随访过程侧重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手术引流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负重行走时间进行记录,并进行比较分析[3]。患者术后1年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满分100分,90分以上说明髋关节功能优、80-90分髋关节功能良、60-79分髋关节功能一般、小于60分为髋关节功能差[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和处理本研究的计数与计量资料,()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检验计数数据,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进行跟进随访,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0.55±2.44)分,对照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7.42±2.1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观察组手术血液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负重行走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老年性粗隆间骨折应进行及时治疗,否则老年人长期瘫痪卧床容易导致褥疮的产生,并由此引发多种并发症状,重则危及老年人生命安全[5]。保守的治疗方法虽然创口较小,但是其高死亡率以及高致畸率不容忽视。

目前医学上多采用手术内固定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中分别对患者采用加长型髓内钉与短型髓内钉对老年性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在骨髓定位、切口、导针的插入、扩髓所需的时间无显著差异,长型髓内钉插入主钉时耗时较多费力较大,且通过导向器进行远端锁钉时髓内钉易于偏移,钉孔有偏前或偏后显象,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创口出血量,但是由于长型钉髓内作用长度增加,免除髓内钉尖端集中受力,且可有效减少粗隆间骨折的不稳定性,增加其牢固性,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轴向承重大,稳定性较好[6]。短型髓内钉扩髓后易于插入,手术操作耗时短,创口引流血量少,但是由于髓内钉较短,患者固定后内钉近位受力,骨骼易于受到钉尖损伤,增加二次手术的风险[7]。有研究指出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后内植物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为0.7%至1.6%之间,该手术方式发生周围骨折的比例占总体髓内固定手术的0至19%[8]。临床上为避免内置物周围骨折的发生,建议对AO/OTA31-A2型骨折骨折类型的患者采用加长型Gamma钉进行固定,加长型Gamma钉多为320mm或340mm主钉,由于该类钉增加了髓内作用的长度,从而避免了髓内钉尖的受力位置过于集中,使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固定的稳固性增加,力学承重能力加强,达到避免内置物周围骨折的发生[9]。基于上述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方式优势各异,笔者建议75岁以上患者可采用短型髓内钉,75岁以下患者可采用长型髓内钉[10]。

本研究中,观察组引流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其中引流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明显(P<0.05)。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加长型髓内钉与短型髓内钉,其治疗效果相当,短型髓内钉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过程出血量以及缩短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闫军,周劲松,李雷,等.闭合复位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02):163-166.

[2]杨飞,韩启明,杨凤明,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INTERTAN髓内钉与PFNA-Ⅱ髓内钉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10):897-901.

[3]张金辉,张科学,张立海,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的选择和疗效评价[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05):538-541.

[4]赵晶鑫,苏秀云,赵喆,等.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像学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7(02):263-268.

[5]石永新,李富琴,谭文甫,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10):1199-1203.

[6]黄松,陈敬有,高皓.补肾活血方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相关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J].临床骨科杂志,2017,20(05):629-632.

[7]张欢,叶明蕊.个性化护理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7,13(06):48-49.

[8]王娅莹,年夫春,裴立家,陈海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06):521-523.

[9]陈军号,陶凯.两种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96-3697+3710.

[10].《中国骨伤》2017年第30卷总目录[J].中国骨伤,2017,30(12):1175-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