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罗海平

西宁城通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式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建筑行业中,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快一步。本文首先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主要特点,然后主要探讨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以及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一、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主要特点

1、复杂性

在建筑工程当中利用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其流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所以需要对其中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控制。

2、易损性。

易损性主要指的是在实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应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在实际的施工中对各种施工原材料进行把握,并且对施工现象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

3、异变性

结构的异变性。所谓的异变性指的是施工当中由于荷载过大,而使建筑整体结构产生一定的弯曲和变形。在施工程度的变化和调整当中,由于作业面的不同,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的选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相应的混凝土结构体系承载能力也会随着施工工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异变性。

4、混凝土碳化

混凝土碳化主要指的是由于施工现象环境的影响,潮湿空气二氧化碳侵入到混凝土内,氢氧化钙物质起化学反应后,会生成碳酸钙和水,这一过程被称为混凝土碳化。混凝土碳化不仅会引起混凝土收缩,使混凝土表面产生细微的裂缝,还会导致混凝土的碱度降低,减弱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二、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在模板工程施工中,材料可以采用钢板、钢模板、胶合板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务必应该要满足如下一些要求:不得遗漏预埋钢管、预留孔洞、预埋件,这些结构附件都是固定在模板上的,这些结构附件在安装时都应注意偏差满足规定要求,位置务必准确,安装必须牢固。混凝土在进行浇筑之前,应注意保持模板内干燥,不能够有积水的现象存在,应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同时,还应该将模板内浇水湿润。应注意保持模板的接缝处于密封状态,不能够出现漏浆的现象;在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的接触面不可以采用那些妨碍装修工程施工或者影响结构性能的隔离剂,应该采用那些无毒无害的隔离剂。为了避免出现混凝土漏浆的现象出现,应该在墙、柱脚模板的地方加入必要的导模和垫木。当梁、板跨度≥4m时,其底模应按跨度的1‰~3‰起拱。

三、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1、基本要求

钢筋进场时,应按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如钢筋在施工现场加工制作,则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相关的规定;如由钢筋加工场制作,则应重点控制好配料单的编写及半成品到现场后的检验环节。钢筋安装时,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钢筋接头位置及要求

梁底部钢筋接头应设在支座处,上部钢筋接头应设在跨中1/3范围内,且同一断面钢筋接头根数不得超过总根数的50%(焊接)或25%(绑扎搭接),接头位置应错开45d(d为钢筋直径);墙、柱竖向钢筋接头应设在每层楼板面处,接头位置应错开50d;板底筋接头应设在支座处,负钢筋接头应设在跨中1/3范围内,其它短钢筋则按设计长度配料制作不设接头。

3、施工缝处钢筋处理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一般不留施工缝,如遇天气、施工组织、水电供应或其他特殊情况不得不留施工缝时,断面处应增设施工插筋以增加施工缝处的抗剪能力,插筋数量和伸入缝两侧的长度由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确定。

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1、基本要求

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方法。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剂应符合相应规范规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按照要求随机抽取制作,并做好养护;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分层浇筑时,上一层混凝土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施工缝、后浇带的位置及处理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处理;现浇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根据季节、时段及时采取覆盖保湿养护或其他有效的养护措施;混凝土强度达到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进行模板安装等作业。

2、施工工艺流程

配合比计算→原材料计算、外加剂配制→坍落度测定→混凝土运输→试块制作→泵送→布料→混凝土浇筑、振捣→泵和输送管的清洗、拆除→养护

3、输送管道的敷设及混凝土的布料

泵送混凝土的垂直输送管道采用在楼层钢筋混凝土边梁上预埋铁件,然后用角铁焊接固定输送管;在楼面,输送管需搭支架及马道布置,不能直接放在楼面钢筋网上。混凝土浇筑方向与泵送方向相反。采用独立式混凝土布料杆,方法是:先将它安放在支撑稳固的待浇筑楼板的模板平面上,一端与泵送混凝土输送管道接通,另一端接软管,由人力推动作水平布料。

4、混凝土的浇筑

每层结构混凝土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第二次浇筑梁、板。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2米,否则应用串筒、溜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柱浇筑高度大于3.0m的,在一侧或两侧模板开设门子板,混凝土从门子板处的斜槽或平台灌入柱模内,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捣,按300-500mm厚分层浇筑。高度较大的梁也要分层浇筑。浇筑时应重点控制浇筑高度和振捣棒插入间距、深度、顺序。振动棒快插慢拔,插点布置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应遗漏,移动间距一般不30-40㎜。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检查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和埋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泵送混凝土应根据浇筑速度配备足够的振捣机械和人员,应使料斗内持续保持一定量的混凝土(20cm厚以上),以免吸入空气造成混凝土逆流形成堵塞。泵送时应随时观察泵送效果,每2h换一次水洗槽,并检查泵缸的行程,发现有变化及时调整。

5、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建筑地下室基础底板一般厚度达1~4m,面积也很大,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浇筑,属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因混凝土设计强度较高,单方水泥用量多,加上底板厚度大,水泥水化热在混凝土内部积聚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较一般构件的混凝土要高得多,存在较大的内外温差,因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十分大。同时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外界气温的变化、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均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为保证结构整体性,防止出现裂缝导致渗漏水,将凝土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在的25℃内、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控制在15℃内就是施工的要点。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在逐渐建筑工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促使了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本身性能不断发展。钢筋混凝土在建筑工程的材料之中,具有强度高、延展性好、抗震能力强以及施工方便等特点,但是随着先进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给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郑冬菁.浅谈钢筋砼框架结构在抗震中的延性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11(3).

[2]景莉莉.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39).

[3]徐宝坤,李小戈.现浇混凝土板施工裂缝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