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孙悟空的自我实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浅论孙悟空的自我实现

胡馨元

胡馨元(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西宁810008)

摘要:孙悟空出山学艺为的是“得长生不老,注天人之列”,习成本领后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他为了实现自身社会地位的变更和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加入西天取经的团队,这是本论文阐述的第一个方面即孙悟空以西天取经为自我实现途径的原因;及他在取经途中表现的勇敢、拼搏、忠心耿耿等人格特征既体现我国传统的忠烈人格又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的理论观点,这是本论文的第二个着眼点。

关键词:动机;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41-02

0引言

孙悟空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浓缩,很多人对他进行研究,大都是从文学、社会化、组织管理的角度,我想从心理学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谈一下自己对这只积聚了“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灵猴的看法。

1吴承恩与孙悟空的关系

吴承恩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望能学而优则仕,能将一身本领卖与皇家,在两试不中的情况下,他曾经游历了许多地方,同时也收集了许多神鬼故事。可以说吴承恩对孙悟空的塑造,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变换了方式的自我实现。吴承恩塑造着孙悟空,而孙悟空升华着吴承恩。

他将孙悟空塑造得忠孝仁义,虽然唐僧多次不能体察他的良苦用心,冤枉他,赶他走,可是一听师傅有难,就立即要从花果山前去解救,猴子猴孙都来挽留,他说:“孩儿们,天上地下都知道我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如今师傅有难,我怎可见死不救,你们且看守家园待俺老孙取经回来,再与你们共享欢乐!”。我想这其实也是他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真实再现。他仍充满入世的想法,仍想一显身手。

同时,吴承恩也赋予了孙悟空战国士林阶层的精神特点,或者说被赋予了传统文化中忠烈之士的一些共同特征:有情有义,建功立业,扶危定倾,忠心耿耿,黑白分明。战国时期,由于“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贤人”思想的盛行,使得王公对于士人相当的器重,相应的也使被器重的士人阶层渴望自己能够“拯救天下,再造苍天”,以巨人的心胸气魄、热情和力量去从事创造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上,文人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处境,一方面他们拥有智慧,有安邦定国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却顾虑重重不敢担天下兴亡之大任。文人给自己的最理想的定位,就是遇明主辅其成就大业。战国时期文人受到尊崇并名留青史,而这正是古代士人所共同渴望的。吴承恩也不例外,他也有千里马对伯乐的企盼,对驰骋奔腾的期待。他甚至也希望自己能被一请再请。

几番波折之后,他对现实有了不同的解读。于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虽然找到了自我实现的途径,但是他的这条路走的并不轻松。打杀六贼,三打白骨精,本来都是他对唐僧忠心耿耿的一种反映,使唐僧免遭不少磨难,然而此时肉眼凡胎的唐僧反而冤枉了猴王,更加上猪八戒的添油加醋,孙悟空多次返回花果山。虽然他经由菩萨引见,来历不凡,各路神仙也对他另眼相待,但是当师徒五人聚齐,原来的优势倒成了劣势:他唐僧乃是西天佛祖的弟子,下界都道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吃一块肉就可长生不老;猪八戒虽然是猪头猪脑,但人家也是天蓬元帅只不过错投了猪胎;沙和尚也是卷帘大将;就连那匹白马也是龙王之子。他孙悟空天生地养,又尖嘴猴腮,虽然有须菩提传授本领可是却又不认他,无父无母无门无派,再加上孙悟空仗着本领高强多次不服管教,难怪唐僧会心生厌意,想把悟空赶走。

2孙悟空以西天取经为自我实现途径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总体上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的需要,包括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具体包括对地位、名誉、声望、意识、威信等的期待;另一类就是自尊,具体包括对充满自信、获得本领和实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欲望);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的支配,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师从须菩提习有一身本领,会七十二般变化;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得妖魔鬼怪;一根如意金箍棒,所向无敌。此时的的孙悟空,心中豪气干云,想要大显身手。正如孟子所言“放眼天下,可治国平天下者,舍我其谁?”,一副“达则兼济天下”的气象,可是,在玉皇大帝及众仙控制的现存体系中,他无正名,无立足之地,天上地下认定他是一个“妖仙”。偏偏他又率性而为,上乱神邸,下乱人间,一举一动随心所欲不分正邪,好似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文人,虽然有治国安邦之策却不被见容于统治阶级。

直到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孙悟空也终于意识到:在道家体系当中他是无法实现自己“得长生不老、注天人之列”的理想的,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只能另寻出路。他屡犯天颜而不受招安。既想在天庭为官,又不屑于遵守天规。就算自己与天地同寿,超乎三界,甚至取玉皇大帝而代之,作了真正的齐天大圣,天上地下,仍然把他看作一个妖。孔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孙悟空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又谈何得到他人的认可、归属和自我实现呢?

所以此时,跳出五指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能够生存,能够发展,找到自己的归属,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些基本的需要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巨大能量,已经成了可以与“得长生不老,注天人之列”相共存的动力。此时的孙悟空渴望的是有人能知道他,了解他,给他机会。而也就是在这时候,菩萨奉如来法旨来见悟空,按照菩萨的指点,西天取经不仅使孙悟空能够与整个已有的体系相共存,他还可以继续坚持自我实现的理想。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孙悟空取经的动机。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孙悟空以唐僧大徒弟的身份参加西天取经之旅,可谓一举多得。既可以长生不老,又可以位列仙人之册,更可以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众仙面前一路上斩妖除魔,大显身手。而实际上这些也是孙悟空生存、爱和归属、尊重与自尊等需要的实现,同时也间接的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3孙悟空的自我实现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自我实现看作人的本质存在,而这种本质存在其实是在超越物质需要的直接缺失性动机之上的高度精神境界。自我实现是一种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3.1从目的来分析孙悟空参加西天取经,其目的就是在满足生存、爱和归属、自尊和尊重等低级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3.2从取经过程来分析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每遇到难题灵活机动,很好的体现了自我实现者的部分特征。我仅从其中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以问题为中心。众所周知西天之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非常恪守自己的职责,每一次都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救出师傅为目的。而仅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孙悟空具有反复欣赏生活的能力,对于师傅被妖怪捉去,在反复进行解救师傅的过程中,他总能感到乐趣无穷,产生新的体验。而在每一次解救过程中他都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并与现实保持良好的关系只,要能保证师傅的安全、收服妖魔就可以,决不钻牛角尖,他注重结果,不在乎途径,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上天入地,或是偷盗对手的兵器,或是邀请众仙以多对少。

其次孙悟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次遇到危险,他第一个冲上去,因为他身上有极强的责任感,与此同时,这也使他得到了高峰体验。在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他借助于灵活的思维,能对方法和结果进行辨别,他有着极强的伦理道德原则,这体现在他对待妖魔鬼怪的态度上:在如来佛祖将六耳猕猴降伏的一瞬间,他就结束了六耳猕猴的性命,没有丝毫的犹豫。

再者孙悟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民主的特点。在自己的意见不被唐僧接受时,仍低调的保持自己的看法,暗地留心,及时出手。同时他不会以己之长压人之短,遇到问题比较民主,每次遇到水下功夫厉害的对手,会有自知之明的请八戒和沙僧出手。

再次孙悟空能准确、充分的认识现实。每次师傅被妖怪抓走,孙悟空前去营救时,临敌之际,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与妖精打斗之前,孙悟空会询问本方土地或河神),讲究策略(大战蛇妖时,孙悟空守在前洞,八戒守在后洞),机动灵活,分工合作,迂回包抄,瓮中捉鳖。

同时,他念念不忘自己辉煌的过去,挂在嘴边,骄傲自负,总要做人家的“外公”。他天性活泼,喜欢戏耍猪八戒,在盘丝洞,他明知那是七个妖怪,却还是让八戒去化斋,即便被妖精抓住了也总是会拿八戒开涮,不是要吃猪耳朵,就是吃猪尾巴。面对妖魔鬼怪,他绝不心软,一条金箍棒下,不知消灭了多少痴心妄想的鬼怪。虽然自己做事比较冲动,可是对于自己造成的麻烦却又不屑于解释,只是说一句,都怪我,但具体怪什么就不得而知了。看到妖怪比较神奇的法器,总想据为己有,本神想要回时,他总遮遮掩掩,一旦被人收回又装成一副孩童般无辜模样。而这些都是比较符合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的。

4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论述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社会活动。孙悟空参加西天取经的动机是为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在西天取经的这个过程中,孙悟空一步步地发现了自己的“先天本性”,最终完成了自我实现,某种意义上就是书中的得成正果。

参考文献:

[1]刘怀荣.忠烈人格[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11:30-45.

[2]李安纲.美猴王的家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200-210.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55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