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融入乡土地理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高中地理教学融入乡土地理的探究

李方朋

李方朋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重庆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合理地开发利用乡土案例,并结合精心设计的探究问题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乡土案例,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

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对乡土地理资源的重要教学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多方面拓展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表现力。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一定要养成自觉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教学习惯,使乡土资源的魅力充分彰显,为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的提升做出应有的探索。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1.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

各区域地理资源丰富,礼县也不例外。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多的是,今年春天冷暖变化过于突出,植物发芽开花较早,但是清明前两次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造成明显的冻害,许多果树受害。教师适时适当的举例,学生易懂低温冻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温差过于悬殊是强对流天气形成原因之一,今年春天强对流天气比往年多,河流含沙量也较前一段时间明显增加,这段时间观察河流,看到的不仅仅是河流的含沙量,河漫滩的概念也容易理解。

2.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礼县经济落后,工农业发展水平低,许多资源没有被高效开发利用,比如土地资源丰富,开发程度却很低。区域内降水少,山地多,小农经济,农民收益低。加之城乡差距大,农民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意务农,部分土地闲置。土地被个别流转承包用来发展刚刚起步的规模化种植,农产品销路基本可以,但是加工尤其是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没有起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教师要用发展的态度教学生去预测礼县农业发展的前景,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3.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野外实践很少

多年从教经历让我知道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讲,中学阶段很少带有研究性地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从问卷调查统计看,学生对于本区域的地理资源知道得非常少,教师上课也缺乏一些乡土地理资源。

二、高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注重教学素材的补充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不是独立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而是和高中地理教材息息相关,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补充关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因为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所以相比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学生会感到非常亲近,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很多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以其可观,可感,可触的特点,有利于拉近学生和地理学科的距离,是学生在微观中体验宏观地理,时见微知著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地理感悟。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及时有效地运用乡土地理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既是地理教材的补充和见证,也能够在拓展中丰富地理教材内容。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养成创新教学思维,能够发现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结合点,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帮助学生养成从生活中认识和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好习惯。

3善用研究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地理问题

高中知识的教学和学习离不开研究和考量,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研究地理知识并解决问题。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新授课程的理解较为模糊,教师要正确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进度和成果,以保证研究学习高效顺利进行。教学中包含考察、实验、思辨、观测、论证等步骤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高中生严谨的实验精神和做事风格。

在研究性教学方式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自行分工和配合完成既定的题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研和思考。

4、结合乡土实际来开展情境教学

乡土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空间,在地理课堂上,通过乡土地理素材的引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激发,引导更多学生将内心真实想法积极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课外实地调查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更加直观形象地接触到丰富的乡土地理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较为陌生的地理知识,为了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基于乡土地理材料来进行案例、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对各类生活现象做出深入思考,寻找更科学、新颖且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方法。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城市化"的相关内容时,基于城市化这一历史过程,学生理解把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对此,该教师就收集了其城市的用地范围、城市人口变化等方面的数据信息,通过对照不同年代的数据与图片来让学生对城市化的基本表现有更直观的感受。然后,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真正走进城乡结合部,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对城市扩展有进一步了解。同时,在此过程中,把握各种契机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做出深入思考。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学生不仅能够轻松、高效地掌握城市化这一概念知识,其思维、探究能力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对此,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其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中给予不断优化。

6设计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就是给定某个需求,询问学生如何实现,它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以开放、发散和综合的思维去思考。基于乡土案例,教师可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例如,盛泽有深厚的丝绸生产历史和文化,教师根据盛泽"丝绸之都"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现状,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在盛泽的优势,就做大做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工业地域的发展目标,请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地理小论文,设计盛泽镇丝绸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与材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完成自己的论述。这种实践性的探究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高中生的地理常识受到生活范围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教学过程显得僵硬缺少变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教材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本土的地理地貌和气候变化等地理现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黄嘉宁.高中地理乡土案例教学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2]张宜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地理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