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

朱引权

西畴县林业局云南西畴县663500

摘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一些石山区域,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漠化现象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和国家高度重视,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和需要解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即将深入对石漠化问题的研究,为石漠化的科学治理提出了以下几种治理对策。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

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指的是在热带、亚热带以及岩溶发育过盛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导致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衰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石漠化不仅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于使当地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危及到人的生命,因此加快石漠化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石漠化治理是生态治理的一大顽疾,需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一、石漠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此情况下,石漠化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石漠化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能任其发展。实则不然,石漠化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特别是当前经济高度发展,这类因素也日益增多。实质上,造成石漠化问题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类是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以下就这两种因素展开详尽论述。

自然因素。石漠化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即自然因素是导致石漠化现象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我国云南地区,很多都是岩溶地貌,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往往很容易出现石漠化现象,这类地区往往含有十分丰富的碳酸盐岩,它们容易淋溶,形成土壤的速度较慢,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加上岩溶地貌所在的地区,山高坡陡,温度适宜,降雨充沛且集中,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溶蚀条件,这是石漠化现象的主要成因。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

樵采过渡。通常,岩溶地貌所在的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程度较低,可用的农村能源种类稀少,群众生活所用的能源主要依靠砍伐林木维持,尤其是在那些缺煤少电的地区,能源种类极其单一,这就容易导致樵采过度,造成对当地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

耕作方式不合理。岩溶地区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畅,外界先进的耕作方式无法传进来,使得这里的居民采用的是陡坡耕作、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没有采取有效的水保措施,而当地降水又极其充沛且集中,导致土壤被雨水冲蚀,造成石漠化现象的产生。

开垦过度。岩溶地区大多耕地面积较小,为了增加粮食产品,当地群众只能采用毁林毁草的方式开展使耕地面积增大,加上水保措施缺乏,土壤流失现象严重,表面植被和土壤均被雨水冲走,使得底部石头露出。

滥砍滥伐。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远远超过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导致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促进了石漠化的形成。

二、石漠化的治理对策

1、生态移民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为原则,妥善处理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山区,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移民。在强度石漠化区域和地质灾害严重区,应紧紧抓住贵州正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契机,采取生态移民搬迁,帮助移民谋发展,找出路,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减轻土地的承载能力。应着力改善教育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成人教育为途径,以职业教育为辅助,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石漠化治理,必须有科技支撑.才能使治理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尤其要抓紧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加速防治模式的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抓示范、抓推广,为石漠化综合防治做好技术储备,确保石漠化防治工程的顺利开展。

2、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

石漠化治理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足够的资金维持,这就需要在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加强资金筹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模式,加快完善与石漠化治理有关的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或省级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做好对企业或个人的引导工作,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能够投入到石漠化防治事业中去,积极推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使各生态工程投资的标准得到有效提高,有效保证了石漠化防治资金的投入水平,使石漠化治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还应注重水利、移民和扶贫等生态资金的有机整合,不断扩大防护林体系覆盖范围,建设森林生态廊道,从而更好地涵养水土、护坡护岸,提高石漠化治理成效。

3、进行多种经营,发展第三产业

石漠化治理主张将开发和治理结合起来,如果只注重开发却忽略了治理,那么必将导致环境破坏更加严重,进而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当鼓励当地人民进行多种经营,以此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地方经济也会随之而有所增长,从而使石山区人民脱离以前那种贫困的状态,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协调发展。

4、不断加强植树造林建设

通过加强植树造林建设,能够增大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是一种治理石漠化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合理选择树种,由林业相关部门负责统一采购,尽量选择耐旱性强、需水量少、成活率高的树种,比如说川滇桤木、车桑子以及藏柏等。如果石漠化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的经济果木,建设生态经济型树林,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其次,做好壮苗的培育工作。苗木选购工作完成后,一定要交由造林经验丰富的造林队伍实施造林作业,林业站应及时提供相应地技术指导。苗木质量的好坏会影响苗木的成活率,这就需要必须严格苗木质量把关,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施足基肥,适时追肥,确保苗木生长养分充足,平时加强病虫害预防,保证苗木成活率。最后,加强征地造林。由于石墨化土质的特殊性,导致正常土质状况下的种植技术变得不再适用了,那么在整地造林过程中,就必须采用非常规的方法,既不能炼山,又能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只能保留。必须控制好种植密度,如果密度过大,会造成对原生植被的破坏,也会导致树木生长养分不足,而密度过小将直接影响造林效果,无法有效改善石漠化。一般地,1hm2种植树木在900~1000株之间,并根据种植区域实际进行合理调整,选择恰当的种植时机,促进树木成活率提升。

结论:防止石漠化是今后生态建设的重点,县委、政府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调节,整合资金集中治理。

参考文献:

[1]阳文良.浅析石漠化危害及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2).

[2]李春梅,李春玲,杨岚,等.浅谈文山州石漠化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7(3).

[3]罗彩霞.浅析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