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刘敏

——由少年弑亲案想到的

刘敏(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D9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学校法制道德教育滞后以及个人因素等等。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近年发生的少年弑亲等血案入手,分析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旨在进一步引起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犯罪影响预防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调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占全国刑事犯罪的20%—30%,八十年代后突增至7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每年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稳定,因此,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学校法制道德教育滞后以及个人因素等等,从近年来发生的“少年杀父”“少年弑母”案件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犯罪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追溯“少年杀父”“少年弑母”案的发生及原因

2009年4月16日大河报一则“13岁少年伙同他人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杀父之后竟还称‘他该死’”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长期的家庭暴力和家庭关爱的缺失是这起悲剧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苏州17岁少年小刘从小父母外出打工,其跟随爷爷生活,逃学、上网、打游戏成了家常便饭。2011年7月4日,因酗酒向父母要钱未果,便用刀将其父刺伤,不治而亡……

2012年2月7日,郑州某名校一名高二的学生成才(化名),在家中用残忍的手段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而其杀死妈妈的动机竟是:“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家庭教育的缺陷、超高的升学期望与压力是这起悲剧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家庭教育现状及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养的场所,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造成不健全的个性特征,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几率的上升。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有两种极端,也就是溺爱和简单粗暴。

1.溺爱。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往往爱走极端,视孩子为掌上明珠(部分有条件的把孩子交给青少年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对孩子过于宠爱,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处处袒护,造成他们性格脆弱,好逸恶劳,自私奢侈,不能受到挫折,否则,便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或受到挫折时实施犯罪。

2.简单粗暴。许多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然而,对孩子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等,不是从心理上加以疏导和分析解决,而是轻则大吵大骂,重则皮肉相加,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使得孩子心理畸形发展,埋下犯罪隐患。

(二)家庭经济条件差

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为了维持生活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又不能及时与孩子沟通,使孩子形成一定的自卑感。为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生活,这些孩子便会铤而走险,误入歧途。

(三)家庭结构残缺

生活中,我们常称一些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为“单亲家庭”,即或因父母离异、或一方因意外事故死亡、或未婚先育的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家庭。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抚养、教育与监督。相比其他有幸福家庭的孩子,那些不幸的孩子会逐渐痛恨自己的家庭及身边的一切,埋怨对自己的不公,进而会影响其走入歧途。

(四)父母未较好地履行法定义务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父母对子女具有法定的抚养和监护义务。而有些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放松,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其发展,不闻不问,使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久而久之,使这些孩子形成一定的人格缺陷,孤独、自卑、怨恨、狂妄,在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也会极易实施犯罪。

(五)父母的不良行为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不和、闹离婚、经常吵架,污言秽语,在家里摔打东西,给青少年心理造成伤害;还有一些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等,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以说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一)营造良好宽松的家庭环境

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性格气质、人生观和道德观。作为父母,要做到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睦,搞好夫妻关系,营造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的家庭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要品行端正,注意言传身教,做好人、做好事,加强对家庭教育、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的学习,给孩子树立起良好榜样。

(三)教育方法要得当

教育孩子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宜,既不能百般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要宽严得当,把握孩子的内心动向。对孩子的错误言行,要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帮助孩子进行分析,讲清道理,找出危害,避免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让孩子自我反思,知错必改,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作风。

(四)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然而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亲情、友情,使孩子在接受父母之爱、亲人之爱的同时,懂得珍惜,学会爱人。

(五)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的坎坷和挫折,因此,要注重培养孩子积极进取、勇敢身上、开朗活泼、自尊自强等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其面对困难的抗挫能力。

(六)尊重孩子

孩子是家庭中的独立个体,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搞家长“一言堂”,在一些家庭争议中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在批评孩子时,要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七)关注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当既有事业心,也要对孩子有较强的责任感,不能因工作的忙碌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与关心。要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适时交流和沟通,传递父母爱的信息,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时刻提防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从而消除青少年犯罪隐患。

(八)单亲家庭教育要健康向上

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上的缺失,使之在世俗眼光中被认为是有问题、残缺甚至是悲情的家庭。这就要求单亲家庭中的家长,端正自己的思想,对家庭变故进行认真的分析,给予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更多的关爱呵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孩子克服孤独、自卑、抑郁等不良心态,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从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总之,“少年弑母”案的发生,给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也给一些父母提出了警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防线,如果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教育、社会环境配合密切,那么,类似“少年弑母”这样的人间悲剧将不再重演。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育人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广超、闫亚丽.杀父之后竟还称“他该死”.大河报.2009年4月16日.

[2]新华网.2012年02月23日.

[3][今日说法]杀父少年(201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