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入低温液体在治疗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的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静脉滴入低温液体在治疗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的护理观察

范雅萍王静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5年6月选择10例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在给予物理、药物降温后体温仍在39℃以上者,静脉滴入低温液体0~10℃,40~60滴/分进行降温,观察降温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10例患者滴注前后体温比较,差异显著(P<0.05)。滴注前后10例患者额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组患者中有2例在输液过程中主诉静脉穿刺局部疼痛、1例主诉输液肢体有冷刺激,统一更换穿刺部位后症状缓解。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炎或静脉痉挛的症状。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临床护理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降温方法。

【关键词】静脉滴入;低温液体;颈髓损伤;中枢性高热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244-02

颈髓损伤特别是上节段颈髓损伤患者,因失去交感神经的支配,汗腺麻痹,对外界气温的变化丧失了调节和适应能力,从而并发中枢性高热(T≥39℃,且持续不退),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则会引起脑缺氧危及患者生命,是临床护理的难点之一。为达到快速、有效的降温目的,我科于2013年11月~2015年6月采用静脉滴入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2~58岁;均为颈椎骨折脱位致脊髓损伤,受伤后1~6小时入院,体格检查受伤椎体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减弱或丧失;均在伤后1~5天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40℃,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增快、神志不清等,及时给予静脉低温液体降温,患者病情稳定。

1.2方法

1.2.1低温液体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氏液等为低温液体。冰箱温度控制在4℃,将所输液体放置于4℃的冰箱中,置入冰箱6小时后的各种液体温度均可达4℃,也可通过测量同时放入冰箱中水的温度来确定输入液体温度为4℃。将4℃的低温液体从冰箱取出后用自制棉套包裹,置于室温22℃~26℃的环境中测试,确保2小时内低温液体可维持在4℃~10℃。在进行低温治疗前需将所输液体提前一天晚放入冰箱中,于第2天09:00开始为患者静脉输注。为保证输注效果,每袋液体从冰箱取出后立即输入,输入过程中用自制棉套包裹低温液体,使低温液体维持在4℃~10℃。

1.2.2治疗方法:本组10例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均在科室监护病房进行治疗,室温控制在22℃~26℃,湿度在50%~60%,在采取药物、物理降温处理后,体温仍高于39℃且持续24小时以上,则采用0~10℃低温液体500~1500ml静脉滴入;最初15分钟,调节滴速为30~40滴/分,如无不良反应即可调节至40~60滴/分(250ml液体一般1小时内滴完),若体温连续24小时在38.5℃以下则停用。治疗开始即须床旁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体温、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脉滴入低温液体后的降温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

10例患者体温下降显著,8例在滴注低温液体30分钟后体温开始下降,2例在15分钟后开始下降;本组病例在治疗6小时后体温均下降至37.6℃以下,10例患者滴注前体温为40.62±0.36℃,滴注后为37.31±0.21℃,滴注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滴注前10例患者额的收缩压/舒张压为15.03±0.73/10±0.28kpa,滴注后为15.100±.65/11±0.26kpa,滴注前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2.2静脉输注低温液体后局部穿刺点的观察

本组患者中有2例在输液过程中主诉静脉穿刺局部疼痛、1例主诉输液肢体有冷刺激,统一更换穿刺部位后症状缓解。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炎或静脉痉挛的症状。

3.讨论

颈髓损伤导致的高热有别于感染等因素引起的高热,此类高热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机体持续产热而散热功能丧失,机体无汗,此外高热本身会导致机体代谢的增快[1],加重损伤节段的脊髓缺血缺氧。颈髓损伤高热的患者早期有效的治疗,不仅降温效果好,而且体温的控制可减轻颈髓损伤的并发症、降低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保护血脑屏障,从而提高患者机体的恢复,降低住院费用。故降低颈髓损伤患者的体温在临床护理中至关重要。

传统的物理降温作用部位局限,一般将大小不等的冰袋放置于体表大血管处,且冰块突然刺激皮肤、血管,加之冰块易化致被服潮湿,时常引起患者不适,易引起心律失常等[2]。血液中水的比热较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而本身的温度升高不多。低温液体总量500~1500ml主要通过周围静脉进入体内,随着血液循环系统,吸收体内热量,降温效果显著,而且低温液体是通过周围中小静脉进入体内,局部静脉的收缩不会引起患者血压的升高。同时低温液体避免了物理降温,特别是局部冷疗繁琐的护理工作;避免了物理降温不慎引起的冻疮;也可避免药物降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利大于弊。

本研究结果显示,10例患者静脉滴入低温液体后体温下降显著,且不良反应较轻,说明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临床效果显著,且临床护理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降温方法。

【参考文献】

[1]吕超,叶正云,吴小松,罗云莲.持续血管内降温在急性颈髓损伤高热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6):1526-1527.

[2]谢艳华,邓莲兴,李际才.静滴低温液体对小儿感染性发热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1):1384-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