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学工作中的有心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1

做教学工作中的有心人

郭海峰

——回应某些质疑,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师

郭海峰陕西省蓝田县孟村中学710521

摘要:本文从审视自我、突破极限的角度,谈了谈教师应该做教学工作中的有心人;针对教师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愚见,回应社会上的某些质疑,也算抛砖引玉之作,拿来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学者型教师有心人学会等待

最近看过一则报道,说是在社会上调查读书最少的职业,出人意料的结果,竟然是受人尊敬的“教师”!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我非常不习惯别人在教师的称谓打上双引号,这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不能不引起自己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教师应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我们教师每天忙于教学,所看的书、阅读的材料都是和教学有关的,无非就是教材、习题、教学参考书;也有习惯读报,但真正学习交流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原因就在于功利主义下浮躁的心态让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看似艰深的书。

教师的工作是很忙,但这不是我们不学习、不钻研的借口。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相对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地应对所教的内容。我们教师不能因为忙而不思进取、因为忙而为自己的不合格找借口。只要处处留心,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一、教师应该做珍珠,而不是成为蜡烛或者甘为人梯

我一直疑惑于把教师比作是“春蚕”、“蜡烛”、“人梯”,对此我一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是成就别人、牺牲自己的悲剧形象。教师以蜡烛自喻,在赞美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在怜惜自己的殒身。

在新时期,我觉得教师更应该做一颗珍珠。只有珍珠,才能以柔润的光泽照人,而又永葆自身的光华。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明智豁达,淡定从容,温文尔雅,只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熏陶学生,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去驾驭课堂,才能使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二、教师应该成为学者、成为专家,去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培育的过程、人格熏陶的过程。教师要担当如此的重任,没有对某一领域深刻的研究和体验,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者、成为专家,去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那么,做学者、专家型的教师到底有多难?其实也不难。对我们中学教师而言,只要具有“淡泊名利”的心境、潜心钻研的精神,在某些领域何愁不能有所建树呢?当然,不论哪项特长,都应该明显超出一般老师,在你身上具备有别于他人的特色,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取得一定成效,值得推广和学习,就可以认为是专家学者型的教师了。

专家当联盟。专家不联盟,无气氛,无氛围,无环境,则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者当学习。学者不学习,不勤奋,不研究,不思考,则无法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教师要做课堂上的有心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才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我认为,留心天下皆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关注学生表现:

1.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并且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相反,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无所事事、走神打瞌睡等情况,这堂课的整体效率就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

2.要观察学生的思维锻炼情况。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固然不好,但一味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也无助于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学会思考。适当的沉思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阔的思维领域探究。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课堂上常常是一些优秀学生唱主角,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出尽风头;而一些学困生只能默默无闻,谨小慎微,甘当陪衬。问其原因,老师会显得无奈:教学任务紧,好学生回答问题能说到点子上,能配合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学困生往往需要老师反复点拨启发,太影响进度,因此老师不愿等待。老师们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无可厚非,但我们时时刻刻也要提醒自己: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效,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要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更应该“等待”。

学会等待,并不是一味地痴痴傻傻地“守株待兔”,而需要老师适时地点拨、恰当地评价、真诚地鼓励,给学生以新的体验和启发,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等待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待是一种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能学习,也都有学习的潜力可以挖掘;等待更是一种唤醒,老师用尊重、关注、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使学生的潜能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