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越多,感染风险就会越大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输血越多,感染风险就会越大吗?

唐萍

唐萍

岳池县人民医院638300

人们常会疑惑,采血、输血是否一定安全?特别是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具有哪些潜在危机,这些潜在危机是否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或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例如输血过程中输血量与感染是否有直接关系,是否可能会出现艾滋病、肝病、寄生虫感染或输血仪器不卫生而导致的交叉感染情况,都是我们考虑的范围。那么,什么是输血?输血感染情况会发生吗?输血频率会影响输血感染风险吗?

1什么是输血?

简单来讲,输血就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将全血或成分血输送至患者静脉血管的办法。输血可分为全血和成分血制品两种。全血主要是通过将由静脉所采集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将混合物放置于专用冰箱进行储存处理,通常需设定储藏温度为2℃~6℃之间。其中包含两类成分,即血浆及红细胞,两类的配合比通常在1:1或2:3。同时,成分血制品包括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其中用量最大的是血细胞组织,通常成分血制品血细胞成分占比49%~85%左右,并掺入相应的抗凝剂,还可能会出现单独分离的血浆组织或含有纤维蛋白原的沉淀物种类。

2输血感染包括哪些?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身体情况都不同,导致其血液组织中所含有的病毒也有一定差异。例如乙肝病毒、HIV(艾滋病病毒)、EBV(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HDV(丁型肝炎病毒)等病毒都会引起输血感染。同时,输血感染现象也会由于血液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储存功能方面的问题。例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会引起不同机制的感染现象。此类感染会随着人体免疫功能问题,导致抗病毒功能出现问题,从而累积各类毒素对患者的影响。输血感染还包括以下几类的感染现象:

(1)采集感染:血液采集过程中,由于无菌处理不到位,进而导致一连串的库存管理、运输储备、血液及器材领用发放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某一环节消毒不到位,都会导致血液样品出现污染问题。此时,若被污染的血液注射到患者体内后,可能会出现感染情况,且会随着输血血量增加而增大感染机率,这对于患者的个人健康是极其不利的。由此,当采血过程中出现严重感染现象时,需注意监测血液采集环境,采集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若某一步骤出现操作问题时,需及时终止血液的采集环节,并丢弃被污染的血液。

(2)血液控制:血液控制过程中,由于地方红十字会对某些项目的管理存在出入,进而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合理,使某些血液数据不全面。例如志愿者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遵循当前采血、供血情况进行设计,同时与红字会进行协商处理不完善。出现如血液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血站的管理环节与医疗体系模式中的血液供应环节不统一,实现血液源头方面的感染情况。

(3)中转阶段:当血液进行中转时,需要对血液组织的各项指标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如血液卫生情况、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浆组织的占比比例情况等方面的内容,防止血液管理过程出现中转方面的污染,如果中转过程的卫生条件不规范,加重了血液组织的污染机率,如果未及时发现,会造成严重恶果,同时血液的储存环境偕、储血设施应符合国家要求,定期消毒监测,储血温度监控记录,每日观察血液外观质量,杜绝不良事件发生。

(4)出库阶段:用血单位在领取血液成品时,会使用到专业的运血设备,例如血车、取血箱。并双方核对血液外观质量、血袋标签内容,禁止不合格的血液出库,若血车运输血液的过程中没有遵守操作规程,就会导致众多损坏患者健康的问题发生。

(5)输血技术:某些输血器具的应用、管理要求不到位,出现如器具感染现象而导致输血途径不卫生,使血液供体出现感染的情况。同时,此类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无菌静脉穿刺技术不到位等等,都是用血单位的管理、操作方面的问题,使注射到患者体内血液组织出现感染,且会随着用血量增多增大感染几率。

3输血越多,感染风险就会越大吗?

部分人认为对患者输入的“热血”越多越好,即维持血液的新鲜度,及时摄入患者体内,对于患者的恢复是有利的。但该观点是错误的,并非是输送的血液约新鲜越好、输血量越大越好。相对的,输入合理、适量的血液,才能够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需从以下几点注意:

(1)血液新鲜度:血液新鲜度不能以血液采集的时间判断,需要根据输血的基本目的进行综合性判断,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血液输注,以此判定对应的标准内容。血液新鲜度并非是新鲜程度越高越好,还需要判断血液的使用目的。在此过程中,需以提高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主要目的,控制患者的血液处于平衡的状态,确保患者的血液携氧功能得到改善,化解患者的贫血症状。在患有贫血症患者的治疗中,需控制输入全血组织红细胞的数量。此外,输血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全血的输送时间,保证待输血液白细胞数据的正常性,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总之,输血的基本目的是为患者输送制定的血液,有利于患者健康,例如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白细胞、血小板组织等。则需通过采用不同的储存方式,适合的储存设备,保证血小板的生成质量,有利于控制血液的储存周期和应用效果。

(2)血液储存措施:血液储存过程中,需提高输送血液的储存措施,规范储存行为,有利于减小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机率。由此可见,在实际血液储存过程中,需控制血液传播的风险情况,采用必要的方法降低血液中的感染物质。例如在常规血液储存过程中,则需将血液静置储存72h左右或以上,能杀灭降低血液疟原虫真菌,促使疟原虫死亡,真菌失活,灭菌处理真菌至多可在14d内进行。

(3)新鲜血液的使用:新鲜血液使用中,也切忌不可将其长时间放置。输血过程还是需要选择3~7日内所采集的全血,主要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内的血液的红细胞活性最高,通常红细胞的存活率在88.9%以上,同时血液中所含有的K+离子浓度不高。所以,新鲜血液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区分血液的使用情况,根据不同患者身份进行探知。例如婴儿、某脏器组织不健全(肾、肝),或患有冠心病、肺气肿的患者,则需要注意血液的储藏时间,并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情况确定血液的使用规划及使用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恢复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输血越多,感染的机率越大这一思想是不完全正确,输血量与感染情况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将干净、无菌的血液通过静脉注射方法注射至患者体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缺氧症状,减少防止出血。同时,护士也需注意输血器具的无菌性,使用合理的输血操作,从而减轻输血感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