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周妮

/ 1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周妮

周妮

腾冲市益群中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在我们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份就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行,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索开放式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需要,很值得我们研究,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现介绍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点,教师要善于发掘,计算机课程操作性、趣味性与应用性等特点。例如,在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中通常先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认识、接触计算机。但如果采用"任务驱动,先认识,后学习"的模式,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性特点就能凸现出来。教师可把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一些基本的电脑维护常识后便可引导学生思考:"摆在你面前的这台机器是什么?""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等问题,从而通过计算机硬件让他们了解主机、键盘、显示器、驱动器、开关等主要操作部件及开、关机操作。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计算机。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是普及计算机文化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国家教委制定和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在阐述计算机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时明确提出,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将逐步改变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有相当熟练的程度,在计算机的教学中采取"理论+上机操作"的理论模式,有利于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形成。

二、配以形象的讲解,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通过接触实物以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那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在讲解上要采取一些比较通俗易懂、形象的讲解方法。比如讲解计算机系统组成时有的学生难于接受,弄不懂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在讲解时通俗的讲法就是:在计算机系统中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硬件。而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软件,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缺一不可;形象的讲解就是:计算机系统也就好比人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脑就是硬件,动脑、思维就是软件,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别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大脑而不去动脑、不思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没有大脑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经过这样的讲解后学生就能够很快接受了,在脑海里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组织协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我国计算机处于普及阶段,班上有些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还参加过培训班,但有的同学从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其实,利用这种情况,我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于是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分组,进行辅导,他们既能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又能把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也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又能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尾声――反思、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并且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学会合作,不仅要和本学科教师加强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和其他教师加强合作,以达到深入了解学生的效果。

总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内因,优化外因,不断探求遵循兴趣发展变化规律,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兼顾学科特色的有效的兴趣作为培养途径与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