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赵志敏

赵志敏

宜阳一高,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本文以个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新课程结构中作为独立科目与通用技术共同归属于八大学习领域,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肯定,也意味着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在中学教育中得到了确认,并且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与迫切。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理念也正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被动盲从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的改革,使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中,信息技术课就只是电脑课,无非就是打打字而已,其实这种看法已经非常落伍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工具学科,学生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术外,还应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一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更显重要,新课程以“非零起点”的标准,在内容上有较大的扩充与深化,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强调从文化思想上的挖掘,选修则侧重于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我们掀启了崭新的一页,他年青,充满活力,但却缺少经验,而且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他需要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成熟。而课堂显然成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战场,如何提高课堂效果成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对于笔者本人也不例外,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着,实践着,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下便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中有三个关键的要素:教师、学生与设备;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便是:教师怎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设备怎么用。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主角,而是导演,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学科,但实践又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作为设计者的教师,既要理论实践两者兼顾,又要合理安排,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既要依照大纲进行教学,又不生搬硬套,可依据学校设备情况,学生水平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步骤,每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严谨的逻辑,并能够预见到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法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采取机械训练的模式,而应把舞台让给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教会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上课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依赖思想很强,任何事情都要老师布置的才做,老师讲过的才会做,否则就无从下手。因此,如果只满足于完成作业的信息技术课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了。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大环境,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在教完Word后,组织学生为学校设计电子报刊;在教完PowerPoint后,让学生结合学过的软件,制作个人电子简历,可以小组合作,集体创作,也可以独自完成,从资料收集、加工处理收集到的资料到合成,设计版式等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许多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实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这一学习过程,把静态的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尤其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学会创新的机会,让学生能从课堂走向社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更有趣,更有生命力。如果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就回到了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了。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明白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重人物,知识并不是靠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生应主动参与思考,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尝试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经过失败的尝试才会有成功的喜悦,经过成功的尝试才会有进一步的探索,经过反复实践,从中摸索出规律,会举一反三,类比迁移,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

学生应主动参与讨论与评价,要让每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要为学生创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机会让学生交流讨论,大都只是教师在讲,我们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有表达想法的机会,也可组织学生评价学生自己的作品,找出作品的优缺点,优点可以大家借鉴,缺点可以给大家敲警钟,提醒大家注意,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应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能做到人手一机,每台机器都具备多媒体功能,都能上因特网。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师、学生与设备三个要素,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合理使用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