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陈秀荣马秀文

陈秀荣马秀文(新疆尉犁县人民医院新疆尉犁8415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262-02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利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死亡率很高。[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发生在高龄病人术后及康复的过程中,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30%~50%。[2]近年来,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重点介绍其诱发因索、风险人群预测、预防及在临床护理中的处置方法。

【关键词】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1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4]

1.1血流滞缓

手术体位不当,可导致静脉受压;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可使血流缓慢;手术后卧床或制动,活动明显减少,小腿肌肉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中,易发生静脉血栓,这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1.2静脉血管壁损伤

静脉血管壁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手术创伤,特别是腹腔肿瘤,手术范围大,增加了对邻近部位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血管内膜下有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临床静脉输注有刺激性的液体及药物,如高渗葡萄糖注射液、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以及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可造成静脉壁损伤。

1.3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创伤不仅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且损伤血管内膜,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凝血酶原的释放和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并增加了血小板的粘附性,而引起反应性血液凝固性增高。因此,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以上因素促成了手术本身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危险的因素。[3]

2风险人群预测及分类

高龄、肥胖、口服避孕药、髋关节或盆腔手术、恶性肿瘤及静脉曲张等病人,术后特别容易发病,被定为血栓形成倾向的高危因素。[1]为了提供合适的预防性措施,Salzmen[3]率先提议将病人分为低危险性、中危险性和高危险性三组。

2.1低危险性病人

该组病人为接受小手术(时间少于30min)和年龄在40岁以下接受大手术(手术时间超过30min)且无其他危险因素者。这类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l0%。[3]

2.2中危险性病人

该组病人包括年龄在40岁以上,接受矫形外科、普外科、妇科或泌尿外科等大手术者,以及具有上述危险因素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年轻病人或外科小手术者。这类病人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40%。[3]

2.3高危险性病人

该组病人包括严重创伤和行髋、膝部大手术的病人,因恶性肿瘤行盆腔和腹部大手术的病人,及有静脉血栓既往史或易栓症而需要进行大手术的病人。此类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在40%~80%。[3]

3预防措施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主要是针对以上三大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长期以来,临床采用抬高患肢和术后早期活动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5]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外科手术后病人抬高双腿15cm,臀部下压床垫5cm,能有效地预防术后静脉血栓栓塞。[6]早期活动是促进下肢血液的流通,避免血栓形成的一大主要因素。[7]近年来,对中高度风险的病人人们更注重药物的预防性治疗,综合国外文献报告,低分子肝素已成为人们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2]每日给予肝素2~3次,每次5000U,成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梗死的有效方法。应用肝素预防的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了2/3,非致命性肺动脉栓减少了l/3,而致命性肺梗死病人发生率显著下降。[8]198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明确指出“预防优于治疗”的方针,并强调了对深静脉血栓和肺梗死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必要性。常用的方法如下。

3.1术前减少增加腹压的因素[9]

嘱病人戒烟,积极预防及治疗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避免术后咳嗽增多,保持大便通畅,以上措施防止血栓脱落。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为防止室温过低致血管痉挛,室温应保持在25°C左右。同时注意防止外伤。

3.2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鼓励术后尽早活动,咳嗽排痰,作深呼吸,卧床者应协助翻身,按摩受压皮肤,防止静脉血流滞缓。高危险性病人下床活动应先在床上慢慢坐起,然后腿放于床边,片刻后再下床活动,防止突然站立,避免发生意外。

3.3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防止用力大便,必要时可给缓泻剂。

3.4输液管理,保护血管内膜

术后应多选上肢进行静脉输液,因上肢的静脉回流要好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低于下肢;[10]穿刺针头宜选用6~7号,提高穿刺技能,力争一针到位,尽量不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以免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而发生深静脉炎;[11]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局部和远段组织及血管的损伤;防止各种微粒进入静脉通道,减少不必要的止血药应用。[12]

3.5加强观察,早期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肿胀和疼痛。其肿胀在血栓部位以下肢体均匀出现,可伴淤血及静脉曲张。[13]当表现典型时,易引起医务人员的警惕而被诊断。但当肿胀、疼痛轻微而症状不典型时,则易漏诊或误诊。此时不要轻易将病人的疼痛和(或)肿胀认为是临床另外一些常见原因因引起,特别是盆腔手术后及恶性肿瘤并伴年龄偏大等高危险性病人,更要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对其进行鉴别分析。

3.6应用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

对中、高危性病人可穿弹力袜,其作用是压迫浅静脉,保护静脉内膜不致损伤,促进深静脉血流回流速度。此法使用简便,护理中应注意观察弹力袜的松紧度,以免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3.7药物预防,观察凝血功能

对中危险性特别是高危险性病人使用低分子肝索治疗尤其必要,可通过抗凝治疗预防血栓的滋生和复发。[14]据国外多组临床研究报道,低分子肝素可降低高危险性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至少达70%,同时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15]使用方法:一般于术前2h开始使用,每8h肌内注射肝素5000U,持续7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熟悉药物的性能、剂量及使用方法,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用药期间每周2次监测血小板计数。

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除传统的预防方法外,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药物预防性治疗,对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肯定,[16]常规使用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然而在我国仍未得到重视,因此,加大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害的研究非常重要,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使医务工作者对深静脉的高危因素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足够的认识,减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和肺梗死的发生率,并减少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出现,以保证和提高手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黎介寿主编.围手术期处理等.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74.

[2]金力.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中华妇产科杂志,l999,34(8):488.

[3]徐斌.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性治疗.医师进修杂志,1999,22(3):51

[4]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99.890.

[5]王桂英.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405.

[6]计惠民.抬高双腿可预防的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l996,l5(5):234.

[7]胡玉翠.一例开颅术后并发下肢广泛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0,l5(6):473.

[8]包校伟.监护病房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医学信息,1998,11(7):46.

[9]高彦军.老年人术后肺动脉栓塞致死4例教训.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50.

[10]李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56.

[11]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37.

[12]陆立.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探讨.中华外科杂志,1996,34(7):397.

[13]张延龄.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近况.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1,18(1):70.

[14]康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功30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4):256.

[15]杨刚.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7.

[16]高国平.高危创伤病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预防.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7,24(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