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魏鹏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魏鹏郦

魏鹏郦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741020

摘要:目的探讨对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新生儿科2014.10~2015.10收治的ARDS患儿4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20)行常规治疗,观察组(n=20)加用PS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上机时间、高浓度氧持续时间更短,最高MAP更低,对比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ARDS临床疗效优良,可明显改善患儿病情,促进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ARDS为新生儿科常见危急重症,因新生儿遭受病理刺激包括休克、创伤、感染及窒息等出现的急性肺损伤疾病,临床表现为弥漫性损伤、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提升、呼吸窘迫及难治性低氧血症等[1],肺损伤再进展时便会将上述典型症状表现出来,临床特点为起病快速、病情进展快及预后差等。临床常规疗法为机械通气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是因气压较高,易导致患儿氧中毒或肺容量受损,进而加重病情,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PS治疗ARDS效果优良,为具体探讨,现将患儿4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新生儿科2014.10~2015.10收治的ARDS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①发病急骤;②行X线胸片检查提示有浸润影且为弥漫性;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表现出左房高压;④氧合指数PaO2/FiO2不超过200mmHg。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中12例为男患,8例为女患,日龄为2h~11d,平均(3.8±0.5)d;观察组中11例为男患,9例为女患,日龄为1.5h~12d,平均(4.1±0.7)d。两组患儿性别、日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辅助通气,若病情不严重行CPAP支持(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设置6~8cmH2O为PEEP(呼气末正压),0.5~0.8为吸入FiO2(氧浓度),90~93%为经皮氧饱和度。密切监测病情,依据病情改变逐渐调节上述参数。吸氧浓度低于25%、病情稳定、X线显示基本恢复肺部透亮且PEEP为3cmH2O时可停止。若持续难以呼吸、HR超过70次/min、反复呼吸节律不规则或呼吸暂停、肺出血及动脉血气分子异常等则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PS治疗,预热100mg/kg猪肺磷脂注射液至37℃,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将药物快速注入。而后复苏气囊加压通气,以均匀分布药液,持续5min,持续机械通气。可结合病情重复给药。记录两组上机时间、高浓度氧持续时间、最高MAP水平。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主要应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表示用标准差()、均数(±),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①上机时间:对照组为(140.7±14.6)h,观察组为(108.2±10.7)h,对比P<0.05,t=13.64;②高浓度氧持续时间:对照组为(11.8±2.6)h,观察组为(4.1±1.2)h,对比P<0.05,t=11.35;③最高MAP:对照组为(12.2±3.6)cmH2O,观察组为(7.9±2.1)cmH2O,对比P<0.05,t=7.41。

3讨论

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具有缺氧性与进行性特征,受到多种致病因素影响,病理改变多样。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改良、灭活及难以重复利用等,致使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对或绝对不足,主要特点为肺顺应性降低、顽固性低氧血症及呼吸窘迫等。该病好发于早产儿及高危因素新生儿中,但足月新生儿亦会发生。当前临床尚未统一诊断标准,但明确治疗原则为将缺氧状态纠正、积极处理原发病及促使肺动脉高压降低等,基本手段为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可改善患儿气道压力,进而将肺部顺应性改善,从而改善呼吸状态。但治疗过程中气压相对较高,会导致患儿氧中毒或肺容量受损,加重ARDS病情后形成恶性循环,通气压力不断提升后严重损伤肺部,诱发气漏或肺出血等并发症,预后差。

在ARDS发病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为主要环节,为此补偿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将肺泡能力改善后促使肺动脉压降低[3]。日本学者于1980年首次在ARDS患儿中用PS治疗,取得成功,故而获得临床高度关注。近年来临床学者不断开展试验活动,取得一定成效。新生儿ARDS与成人ARDS不同,其诱因主要为吸入胎粪、围生期感染严重及缺氧窒息等[4],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提升也相应提升ARDS发病率。PS为复杂脂蛋白,主要分泌自肺泡II型上皮细胞,可促使肺泡表面张力下降,维持大小肺泡容量,快速清除肺液后维持正常流体压力,避免肺水肿,还可将肺泡内氧气分压提升,扩张肺小动脉后保护上皮细胞,避免毛细支气管痉挛或阻塞。本组观察组经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上机时间、高浓度氧持续时间更短,最高MAP更低,对比P<0.05。与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ARDS临床疗效优良,可明显改善患儿病情,促进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梅,郑平,李晶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9):850-853

[2]覃安志,郑志勇,曾美红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44):85-86

[3]李素萍.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3):150,152

[4]郭建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1):65-66

[5]李胜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报道[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