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空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空间

高洁

高洁

(河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渐趋深入,“就业难”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关键词,如何破解就业难题,政府、高校、家庭在进行着诸多尝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主创业成了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方式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始阶段,对其实效性缺乏研究和评价。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充分明析大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成功关系的基础上,尝试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理清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实效性

[作者简介]高洁(1970-),河北献县人,女,教育学硕士,河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与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46-03

一、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创业教育研究述评

近20年来,创业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得较为成熟。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出现创业教育萌芽的美国,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已经比较丰富。美国的创业教育已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和科研活动,创业教育对创业活动的指导意义也逐渐显露,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有所提高。

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创业教育是在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建议。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都停留在第一层面,即开展创业理论教育,只有少数进入第二层面,即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早已迈入第三层面,拥有一批优秀的成功案例。

在我国,许多学者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就我国创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等发表了许多论文,在创业教育的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笔者对前人文献的总结,目前加强创业教育研究的紧迫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哈佛、斯坦福为代表的国际领先创业教育理念以创业实践教育为主,而我国则以创业理论教育为主,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究竟谁主沉浮至今仍是一个盲点;二是以分析创业教育的结构和内容为主,但是大多缺少对实施方案绩效的分析,即国内学者对创业实效的关注较少。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

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应体现为对实践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本文所指的创业教育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进行了创业实践及其实践的结果。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程度,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生的创业意识或者说是创业热情,即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是否了解自身对创业的需求,是否拥有创业的激情;二是创业教育的实践内容,学生是否利用所学知识真正进行了创业实践;三是创业实践的最终成果,创业实践是否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说是否为日后的社会创业汲取了经验。从这三个层面来看,创业教育作为大学里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必须重视创业实践的实效性。

本次调研是在承认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热情及创业实践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从创业需求入手,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深入发掘高校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实践的内在联系,以探究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二、创业教育的研究发现

本次问卷设计通过追溯法,从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表象切入,牵丝攀藤地探索出创业教育实际效果,但调查发现创业教育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不尽人意,继而探讨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当前创业实践的实效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以驻保高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为主,调查前后经过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统计、分析等过程。本次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43份,有效问卷614份。从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具有高昂的创业热情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方向的比例较高,达到39.7%,不愿创业的学生只有大约20%,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创业倾向。但是当被问及在校是否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时,学生的反应却相对冷淡,只有5.3%的学生表示“非常积极”,21.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积极”,其余的绝大多数学生尚未意识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

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对比,一方面展示了大学生高昂的创业热情,一方面反映出学生不积极参与学校创业实践活动的现状。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昂但在校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却很少,除了一部分同学眼高手低,不愿意参加实践外,可能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高校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创业实践,但创业实践的规模不够、实效较差,不能满足广大创业学子的需求,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愿意参加。从上述矛盾的状态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样一个结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行,而且亟待推进。

(二)创业教育的形式需要创新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首先,在多样化的创业实践内容中,“学校提供部分资金和支持的实践性模拟创业”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最有帮助的,这也是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最根本的前提。结合我国高校当前创业实践的现状,给学生提供实践性模拟创业的机会具有紧迫性,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创业倾向,也能够给已经有创业倾向的学生提供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舞台。其次,学生认为参加创业大赛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创业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创业大赛能给学生创业团队最直接的评价和指导,也能使学生获得最大额度的创业资金。相比之下,“在完全虚拟条件下的教学性模拟创业”虽然实践内容差不多,但毕竟还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能达到的实际效果也不会很明显。最后,网络商店正以高昂的姿态步入大学生创业的视野,比起“独自或合作开设店面”,网店能够降低成本和时间的投入,对于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此外,笔者发现也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其它”一项,这说明学生并不满足目前的创业实践内容,强烈期望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形式的创新,而创新的目的正是为了大学生更好的开展创业实践。

(三)当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学生是否配合,二是学校的努力是否到位。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在进行创业实践时,个人因素对创业实践影响较大,而学校进行的创业教育、学校提供的有关创业方面的课程以及自身在校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均值都在2以上,可见学校的创业教育方面等因素在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时对学生影响不大。以此推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依靠的更多的是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相比来说,学校方面的支持在学生看来影响很小。学生认为学校进行的创业教育,无论是相关的创业理论教育,还是学校对于创业的扶持,亦或是学校内外的创业实践环境,对于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都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这实质上表明我国高校的创业实践实效性低,没有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这方面来说,学校应该加大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力度,丰富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在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时起到指导作用,从而更好的使学生搞好创业实践,进而提高学校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三、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空间

根据前文对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分析,笔者认为创业教育要想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不仅要走下讲台,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还必须提高创业实践的实效性。

(一)优化多元环境,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高校应该有选择的开展创业实践,从多样化的创业实践中,挑选实效性较强的几项重点实施。同时,高校工作者应不断寻找新的方式,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据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的创业实践模式进行改革:

一是硬件创新。主要是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可发挥的场地,建立各种各样的科技园、创业园,帮助学生进行模拟创业或真实创业。同时,成立专门的创业中心,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整合学校资源,统一运作,进行链条式跟踪服务。

二是软件升级。确实把创业理论教育提到日程上来,进行体系改革和师资建设,引进西方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集合讲座、咨询、网络等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度过创业断乳期。

三是环境优化。从校园内部来看,实施鼓励创业的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形成一种“宽容失败、立志向前”的校园文化,这样一届学生影响另一届学生,拉动学生的创业需求。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类似的创业机制,对创业实践程序进行指导,降低学生的创业阻力。

从校园外部来看,主要是各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关注创业、支持创业的氛围,吸引社会资源的帮助,甚至可以组建跨校创业团队,宣传成功的案例来增强企业和社会的信心。

(二)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体验空间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投入到学生的创业实践中去。同时,为了更好的完善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在采用实效性较高的教育措施的基础上,高校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开通创业实践的多渠道融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归根结底还是目前遏制我国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瓶颈。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大学生创业融资。一方面,争取政府专项资金,完善与大学生创业融资密切相关的具体制度;另一方面,加强金融领域和企业界的融资,比如,银行可以提供专门的学生创业小额贷款,企业可以提供一定数额的优秀青年创业奖金。事实上,这样的融资方式已经小规模开展起来,像河北大学的赫达后勤集团就为有具体创业计划的在校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

二是建立多样化的创业实践组织。创业实践不应仅局限于大学内部的虚拟操作。西方许多国家的创业教育都是依托于企业开展的,这些也可为我国高校所用。优秀企业有着最丰富的创业实践,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技术支持。我国高校应该同企业界广泛合作,加强企业界的技术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创业实践组织。同时,各类创业资源达到一定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创业实践设计中心,利用学校对大学生创业研究的成果,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包括创业领域、创业方式、创业流程在内的“个性化”设计,并进行后续咨询支持。

三是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搭建最真实的创业实践反馈平台。学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归根结底不在于学生的创业规划,而在于帮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创业实践中解决了多少问题。创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创业实践的实效性针对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和创业能力的塑造做出的判断。这样有助于学校的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最急需的帮助,紧跟经济发展,发现创业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君.学生创业融资制度环境调查报告[J].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3-24.

2.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1-94.

3.任世强.中美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西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8:13-14.

4.孙玲远.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8:43.

5.张宗义.创业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18.

(责任编辑:王胜强)

(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项目。)

ToImprovetheStrategySpaceofUniversity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Efficiency

GaoJie

Abstract:Withthereformofemploymentsystemandtherapidchangethemarketenvironment,beinghardtohuntajobhasbecomethekeywordsofthecollegelife.Thegovernment,universities,familiesallattempttosolvetheemploymentproblem.undersuchcircumstances,entrepreneurshiphasbecomeoneofthemainwaysofstudentsemployment.Butitisworthnotingthat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stillatitsinitialstageandlacksanalysisandevaluationforitseffect.Onthebasisoftherelationshipofcollegestudents’entrepreneurialenthusiasmandentrepreneurialsuccess,thispaperintendsto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theuniversity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ndmakeclearthebasicidea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

Keywords: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practice;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