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潘红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潘红梅

潘红梅

潘红梅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西市小学561000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一是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二是创造阅读条件,积累丰富写作语言材料;三是重视习作修改,以及修改中合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趣阅读修改

一、我校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怕写

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民工流动子女,家庭所提供的阅读资料不多,学生的阅读面不广,没有语言文字的积累,使学生怕写习作,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内容也千篇一律,表达方式单一、陈旧,语言单调。

2.教师怕教

从课堂教学上看,老师还在给孩子们按规定方式“套”作文,作文也随着思想的保守变得越来越工具化了,脱离了社会背景,远离了人文精神;习作教学毫无个性可言,学生真实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无法以个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老师教出的学生作文也全都是些假话、空话。

二、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的:

1.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2.创造阅读条件,积累丰富写作语言材料。

(1)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我在教学中就注重学生的阅读,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课本上的好词好句,还尽量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我在班上开设了图书角,自己掏钱给学生买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放在图书角,形成“资源共享”,班上形成了阅读的好风气,学生在写作时也不会感到语言单调。

(2)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与象共舞》这篇课文时,作者是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先总写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接下来四个自然段分别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来说明人与象关系密切,这四段独立成段,每段都有一个明确该段的主要意思的中心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又如学习四年级《记金华双龙洞》,注意学习游记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3.重视习作修改以及修改中合作。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标准》提出要“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我在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从三年级起就开始锻炼学生的修改能力,一开始是同桌互相修改,然后是小组修改,教师在旁稍做指导。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养成了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