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

沈雪梅

沈雪梅(江苏省靖江市越江医院江苏靖江2145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8-018-02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绝经后58例)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排液妇女的盆腔行经腹或阴道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子宫内膜情况,经手术治疗55例,刮宫35例,将超声与手术或刮宫的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子宫内膜癌超声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部分病灶向宫腔凸向宫腔伴积液,39例中3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子宫内膜息肉多为宫腔内中强回声团,15例中11例符合,内膜增生以内膜增厚为主,20例中18例符合,黏膜下肌瘤回声减低通常见蒂,16例中12例符合。结论经腹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联合应用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内膜病变不规则出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被检患者均在本院就诊治疗,年龄在37-75岁,临床表现大多数有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排液,个别患者以腹痛或下腹部包块为主诉就诊,其中58例为绝经后妇女,经手术治疗55例,刮宫35例,均送病理诊断。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SA8000C型彩色诊断仪,探头频率3.5-7.5MHZ,常规观察子宫形态大小,宫腔及内膜厚度,以子宫内膜厚绝经前>15mm,绝经后>6mm,特别是>8mm为异常标准。对可疑内膜癌者重点观察内膜厚度、回声及病灶与肌层的关系,并与正常肌层回声对照,判断有无肌层浸润,应用CDFI探测各种病变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2.结果

超声声像图特点:子宫内膜癌及增生病例均表现子宫内膜增厚,前者大多数回声不均,部分病灶凸向宫腔,特别是绝经后患者表现明显,多伴宫腔积液,少数病例肌层内探及不规则低回声区,CDFI为高速低阻型血流频谱,内膜息肉病例多表现为宫腔内中强回声团,黏膜下肌瘤较之回声减低,通常可见蒂,并能探及到血流信号而前者没有。

病理诊断结果内膜癌发生肌层浸润40例,内膜癌同时伴息肉者8例,有9例非恶性病变,被误诊为子宫内膜癌,2例子宫内膜癌被漏诊,结果见表1。

3.讨论

病例特点:子宫内膜癌患者大多数以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排液为主诉就诊,少数以腹痛或盆腔包块为主诉就诊,这部分患者多为病变晚期已造成子宫肌层侵犯或远处转移,检查结果显示绝经前子宫肌瘤、息肉及增生等为主,绝经后妇女以子宫内膜癌为主,特别当子宫内膜厚度>8mm时应引起高度重视。正常绝经子宫内膜呈一线状3-5mm,以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前>15mm,绝经后>6mm,特别是8mm为异常标准[1],但有些特殊病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没有萎缩。反却增生造成出血时与子宫内膜癌不易鉴别。年轻育龄女性超声图像仅以内膜增厚为主要表现,极易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相混淆,考虑恶性病变时应及时诊断性刮宫,以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年龄、绝经时间及绝经后出血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正常育龄妇女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而变化,而绝经后则无此改变,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FSH升高刺激卵巢间质细胞增生分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其次子宫内膜变薄腺体变细阻塞腺管形成囊肿,破裂后导致小静脉出血及子宫内膜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感染使浅表血管破裂出血[2]。此外,药物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绝经前后补充雌激素及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药物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子宫内膜增厚甚至发生出血。关于子宫内膜厚度可否作为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一项检测值,各家报道结果不一。有学者认为正常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厚度应<5mm,但亦有学者认为≤4mm。但大多数报道认为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逐渐增多且持续时间较长,行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增大与年龄不符又无肌瘤存在者,应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发生[3]。

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经阴道超声(TVS)形态学观察结合血流动力学变化给鉴别诊断及肿块的良恶性判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子宫内膜癌按其病灶大小、范围、浸润深度不等,病灶内科出现高速低阻血流。经阴道超声探头紧贴宫颈与阴道穹窿,盆腔器官声像图更加清晰,扫查视角大,且不需充盈膀胱,也不受肥胖、肠气等因素影响,是经腹超声检查的良好补充。根据内膜与肌层之间的低回声可对内膜癌的浸润深度作出判断,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出血及子宫内膜癌的筛选普查和分期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内膜癌浸润肌层的深度以及是否累及宫颈管对术前选择手术方式及进一步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较大的盆腔肿块因显示范围有限,需联合应用TVS、TAS可获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800-801.

[2]陈凤娴,王彬.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病理学观察.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3(1):64-65.

[3]郝玉芝,王勇,黄苏里.腔内超声诊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7):58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