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语文读出味道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如何让小学语文读出味道来

吴娟

吴娟

(万源市白沙镇小学万源636350)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出了味道,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奠基的重任,听、说、读、写、查……每一项对学生语文的启蒙和发展都很重要,而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引导、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读法指导是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更加畅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就能不断得以拓展,也就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阅读是思考的依据,阅读是醒悟的条件,阅读是说话的积蓄,阅读是写作的根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既然阅读这么重要,那如何让小学语文读出味道呢?

一、有的放矢,读有所获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与其进行腾云驾雾的文章分析,不如来点简单有效的读书指导。读书指导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读书有目标,有侧重点,而不是漫无目标地进行放羊式阅读。这样有的放矢,才会读有所获。哪怕一次阅读一个目的,一次阅读一个收获,日积月累,量变也会引起质变。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带着问题去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不读错字,不添字或漏字,不改变字词的顺序,做到口齿清楚,语句分明。在读得准确的基础上再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思想,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要求速度加快,节奏恰当,不读破句,读得顺利流畅,无不必要的停顿和重复,读出语调,读出感情。

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导读”,每课前也有“预习”,课后有“思考、练习”,这些都可以视为教材对学生阅读目标所作的提示。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提示,就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本单元或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从而使学生明白阅读的方向,阅读的目标,阅读的要求,就能读出味道来。

二、因势利导,读出感情

1、初读课文、引导探索

初读课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轻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按标点停顿,多读几遍后,达到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初知课文大意,了解课文脉络。低年级学生在初读时,需要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达到能读通课文的目标。而高年级学生初读前,教师应先提出学习本篇文章的要求及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初步理清文本思路,初步体会文本的主要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初读时,安排学生互相检查,学生都有上进心和好胜心,检查别人有时比要求自己更严格,通过互相检查能使检查者和被检查者都受益。被检查的学生在接受别人检查的时候,一定会提前认真读一遍;而检查者在别人读书时,注意力会更集中,别人读错字自己把握不准时,他们都会主动查字典,因此一篇课文互读一遍就等于双方都认真读了一遍。初读是学生自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此过程中,切不可流于形式,随意进行,须细心指导。

2、细读课文,突破“重难”

细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语文知识浩瀚如海,每篇课文作者的立意不同,谋篇布局也不同。但他们都是通过语言这一基本工具完成的,这就必须要求学生细读句子,一是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二是分清层次,弄清句子关系和在全篇中的作用。不同形式的读,由于特点与功用的不同,其训练效果也就不一样。

比如:齐读、分角色朗读、抽读、默读、引读、问读、轮读......齐读可增强朗读气氛,培养学生读书的集体意识;分角色朗读可以增强内容表达的直观性,在角色中突破重点和难点;抽读可以培养每个学生独立朗读能力;默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论是哪种读,都要鼓励学生用心读、仔细读。通过细读,使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同时展开讨论、质疑问难。这样不仅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精读课文、渗透情感

精读课文就是凭借文字描写情境细品语感,是在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地进入作者创设的文学意境。精读课文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的读也正如在获取其他知识一样,受到情感熏陶。情感并非随心所欲、漫无节制、平淡无味,而要从精读中去理解文本,了解作者赞扬的是什么,反对是什么,同情的是什么.....按不同的要求去品味,从而使学生也带有这种情感去精读,使喜、怒、哀、乐如实地渗透在朗读之中。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

三、读万卷书,写真情文

1、形成方法,广泛涉猎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小学生的阅读不仅仅限于课文的阅读,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最终要转变并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牵引到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的面的扩大就会有更多的思考;学生在课堂形成的积极的价值观扩散到课外阅读,纸上阅读、网上阅读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读书不止,写文不已

任何好的文章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土壤孕育了好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不止,写文不已。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把文章读得深,读得透,就能感受文本的有滋有味,文章才会写得有血有肉。

学生通过阅读并经常写作,以此感悟的东西才是最深刻的、最适用的。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写自己的文章,写真实的生活,自己脚下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同样古今中外的许多大作家,他们中没有上过大学,或没参加过专门的写作训练,而写出了名著的也不乏其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大多在很小时候就读过古今中外很多的美文,从中吸取了营养,并一直坚持阅读,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笔记习惯。因此,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读课外美文,让学生以多种方法去读、去思考、去获取知识,并在写作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升华。这样,读出味道就会自然推动写出味道。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作品,如果教师能有意识、有目的、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意境的体会,小学语文就能读出味道,就能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样,语文教学就会生动形象,语文学习就会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