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1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曹永胜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要有过程的。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创新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让学生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自己去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讨论,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适时地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挥。讨论能让学生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而产生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观察,多数同学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的结论。有位同学提出还可以将上下两个底面圆形,通过切、拼再组成一个长方形,它与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等,宽等于圆的半径,因此可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圆的半径)。

3.质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借助问题促进探索,借助探索促进发现,借助发现促进创新。对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教学中,要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淡化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新的问题。”

4.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多向思维

4.1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引发创新思维。如求简单的平均数问题:“甲绳长40米,乙绳长30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得出下列解法:将两绳连接起来,取其一半得:(40+30)&pide;2=35(米);将长绳比短绳长处的部分对半分得;(40-30)&pide;2+30=35或40-(40-30)&pide;2=35(米);将两绳各取一半,合起来得:40&pide;2+30&pide;2=35(米)。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2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他们不满于现状,不相信惟一的解释,不迷信权威。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a+b)×h&pide;2,三角形面积S=a×h&pide;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尝试后得出结论:“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

4.3巧设习题,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不强求一个摆法,一种想法,一个角度、一个解法,让他们通过动手充分展示思维的个性,激发创造火花。通过互相讲讲、议议,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当今的创造发明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的智慧结晶。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建国四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