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级疾控机构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浅析县级疾控机构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蒋玲

蒋玲

(大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遂宁629300)

【摘要】随着现代检测技术和临床的辅助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微生物的检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准确、快速是对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与理化检验相比基层微生物检验能力比较薄弱,加强基层微生物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基层;微生物;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069-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强化,部分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参与了微生物监测工作。作者通过查阅食品风险安全监测致病微生物的检出结果和对基层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回顾,不难发现:在县级疾控机构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非常低,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质量的不高而造成漏检,特别在样品的增菌、培养基的制备等诸多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现总结分析如下。

1.样品的增菌

对于很多检品,如:食品、消毒剂等都需要增菌,除首先要了解到检品的具体性质,所检项目,选择合适的增菌液外,还应注意是否进行前处理,如:考虑检品的水溶性、脂溶性等;消毒剂应加入相应的中和剂,中和有效成分;样品中的含菌量是否需要增菌等,基层实践中常忽视前增菌这一环节。同时增菌培养液必须来自具有资质证明或者权威的机构,通过专人进行管理,对存放设施或者地点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使非实验人员无法随意获得。另外也定期进行检查增菌培养液的生化反应与形态特征是否符合其原有外表和特性,以免出现变质。如发现增菌培养液发生变质,需要上报上级批准后进行销毁,不可再次使用。而且销毁、使用、购置增菌培养液时都要有详细记录。

2.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是微生物培养的必要条件,培养基的质量是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基础。目前,许多培养基是半成品或成品,特别是半成品培养基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如: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对性状、质地有异常的不能使用;在进行配制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称量,并按规定调整培养基的pH和消毒时间、温度[1]。上述种种都影响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显色指示剂的状态,在平常的工作中常常易忽略,最终影响观察结果。每批培养基还应做性能的验证,必要时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验证。另外培养基多数为半成品,进行分装之后,根据需要使用高压蒸汽灭菌,然后放入冰箱内保存。配好的培养基在使用前应置温箱内做无菌试验。

3.接种及培养

对送检样品应尽快检验,避免样品保存时污染,腐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设置空白对照和平行样[2]。无菌操作是保证微生物检验质量关键环节,在检验过程中应该严格无菌操作。这就要求试剂和培养基的无菌,接种间的无菌等,特别是对我们接种间紫外灯照射强度的定期检测是很多基层实验室忽略的[3]。同时配制好的染色液和试剂应该要明显标识,在使用前要用阴性与阳性标准菌株进行测试,数据合格后才能使用,变异的染液和试剂不得再用。另外不同批次的培养基灭菌后须接种标准菌株进行生长试验,依据标准菌株生长情况,判断其合格度。保存在冰箱内的培养基要定期进行检查,当发现液体培养基具有混浊倾向,液面降低明显,表面干燥或有菌落生长,固体培养基颜色改变的时候,均不能使用。最后在接种过程应先将平皿孵干,以便分离出单个菌落,在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条件、温度、是否需氧及微需氧等,并及时观察结果。

4.结果的判定

目前,在基层疾控实验室使用仪器自动培养和检定系统的较少,多数采用比较传统的人工进行选择、鉴定。定性实验、手工操作、主观判断是主要的工作方式,在操作过程中不要省去看似简单步骤,如:染色镜检等,不能造成习惯性的错误,或错过发现异常菌落;更应熟记病原微生物在相应的培养基上的特性,或在某些条件有稍微改变可能出现的形态,应与污染菌加以区别,必要时需用纯的细菌培养物作鉴定。生化实验和血型学实验在细菌学鉴定中起关键作用,实验中常遇到交叉凝集现象,因此一定要和生化反应与血清学实验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结论[4]。另外检测时应详细记录最终结果、计算过程、检测过程、所用仪器、环境条件等资料,使其可以满足重现检测过程的要求。原始记录完成后应由具备资格的同岗人员进行复核、科室负责人审核并签字确认,才能将最终判定检测结果。

5.实验人员的素质

检验人员是检验工作的执行者、操作者,他们的专业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原本基层检验人员的基础较差,接受业务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基层疾控机构的检验队伍,加之可借助的检测方式较少,具备较强操作和分析判断能力,或者说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尤为重要。要弥补这些不足,就要求基层疾控机构的检验人员务必积累经验,即: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有相应的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有开拓精神,要勇于接受新方法,新技术,把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放在首位。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学习交流,使实验人员有机会更新知识,掌握新标准和新方法,不断扩大和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以适应日益提高的检测要求[5]。在开始之前,样品接收人员按送检单要求逐项核对样本信息,确认符合检验要求后方可签收并登记。接着在进行检测时,要按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做好预防污染措施、检测人员防护、仪器设备调试、培养基配制、无菌室消毒等各项准备,然后根据选定的检测方法进行准确检测。在完成检测之后,与检测相关的剩余样品、场所、器具以及其他物品都需要进行消毒灭菌后,如果要做目标菌生长试验需要在确认无菌生长的时候,再进行焚毁或者清洗。

6.基层实验室能力认证

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指定检测数据的比对,确定实验室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是证明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对实验室管理状况与检测能力进行客观的考核的重要方法。微生物实验室需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提高自身的检测技术水平,多参加各级能力验证活动,从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通过实践证明:实验室能力认证、上级部门组织的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是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有效的消除偏差的有效途径。有资料表明:微生物盲样检验是衡量和评价检验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方式,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是平时工作中最易忽略的[6]。因此,实验室的能力验证是目前国际上最通用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之一,也是政府监控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手段。

另外,在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室的布局、仪器检定,温度控制记录,培养基和试剂的溯源,标准菌株的保存、领用等在很多的质量控制手册都提及,在质量体系中都有明确规定,在此不再一一表述。

随着实验室资质认证和标准化建设等级评审的逐步开展,虽然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相应的质量管理和操作制度,但在基层实验室的工作中人员不足,出现一人身兼多职,造成日常的质量监督执行力度不够。扩编引才,充分提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检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化管控工作细节仍属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县级疾控机构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才能得到可靠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蔡芷荷,吴清平.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质.2007,17(4):700-701.

[2]张红梅.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84-585.

[3]刘泽春.基层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10(5):621-622.

[4]吴晓慧,马翠琴,吴慧琴.对微生物考核盲样检验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质.2014,24(21):3189-3190.

[5]鞠福龙,杨光.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0,(4):63-64.

[6]马桂华.疾病控制机构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管理[J].医学信息.2011,9(1):4980-4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