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性思维教学法在本科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评判性思维教学法在本科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邱会利刘阳名

邱会利刘阳名(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作者简介:邱会利(1982.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湖南长沙人,长沙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教学与管理。

【摘要】目的:研究评判性思维教学法在本科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08级护理学专业二个本科班共171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评判性思维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教学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83.15±5.34,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77.56±6.82。两组学生平均成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本科《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评判性思维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教学的满意度,促进了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外科护理学;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306-01

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对所学知识的性质、价值及真实性、精确性所进行的个人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1]。在《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改革过程,我们引入评判性思维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实施过程,探讨评判性思维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授课效果及对学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院2008级护理学专业二个本科班共17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一班87人为实验组,其中女生83人,男生4人,采用评判性思维教学法。二班84人为对照组,其中女生81人,男生3人,采用传统教学法。

1.2研究方法

1.2.1二组均采用同一教材,由同一教师按同一教学大纲、课表授课,保证教学内容同步。

1.2.2评判性思维教学法:(1)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师生互动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2]。本研究对实验组学生课前给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这一临床病例进行假设、质疑、推理、反思、讨论,归纳其护理成功或失败原因,明确对各病例的处理过程,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展现自己的价值观,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照组运用传统课前预习的方法教学。(2)循证护理教学法:是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它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又是一种在认识方式指导下为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论[3]。是依据最好的证据为患者实施最好的护理,遵循的证据是科研结果、临床经验及患者的需求三者的有机结合[4]。本研究对实验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循证护理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献检索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协作能力等。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1.3评价方法

1.3.1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教学结束后,向学生发放由彭美慈等制订的适合中国本土文化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中文版)测量表(CTDI-CV)进行无计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当场回收,有效率为99%。

1.3.2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满分100分),成绩进行分析对比。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集体阅卷,规范,无差错。

1.3.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成组t检验。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见表1),实验组学生的寻找真相能力、开放思想能力、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2.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3讨论

3.1评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只关心书面的正确答案,而不去尝试寻找客观真相,系统分析能力也较差。外科护理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三基”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表明,评判性思维教学法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想能力,提高了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系统化能力和寻找真相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向评判性思维。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x±s)

.

3.2评判性思维对教学的影响:护理专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护理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取决于护理领域中的科学思维[5]。护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确定健康和疾病问题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寻找真相,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能力,并增强他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凝聚力。表2显示,实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成绩有显著意义,更能说明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仅应将评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特殊技能,还应培养学生将这结技能内化为人格特征和品德;不仅应将评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治学的技巧来教授,还应当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来影响学生[6]。

评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是护理人员的必备能力之一。[7]评判性思维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推理、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教学的满意度,为学生的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基础,促进了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FACIONENC,FACIONEPA,GIANCARIOC.CaliforniaCriticalThinkingDispositionInventory(CCTDI)[M].Millbrae:CaliforniaAcademicPress,2001:5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宋锦平,成翼娟.循证护理与护理质量提高[J].护士进修志,2003,18(4):293

[5]肖灿华,刘军红.培养护士批判性思维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迫切性[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304

[6]刘印淑.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0,6(18):179-180

[7]李慧,唐四元,王井霞.国内护生评判性思维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0,4(2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