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发微”,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1

“索隐发微”,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彭芙蓉

彭芙蓉重庆市开县复兴中学405407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作者的思想观点或意义内涵常常深藏在形象与情境之中,成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时,就需要教师着意发掘,下一番“索隐发微”的功夫,使之内隐外显、内含外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隐含信息有效性

在通常情况下,文章的思想意义因依附于平实而形象的语言“外衣”,显得具体生动、亲切可感,学生一读便知;然而在不少场合里,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信息是“暗示性”和“隐含性”的,作者的思想观点或意义内涵常常深藏在形象与情境之中,成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时,就需要教师着意发掘,下一番“索隐发微”的功夫,使之内隐外显、内含外露。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索隐发微”例1:

作者在语言表达中,为了把某一事物叙写得准确具体、生动形象,加强表达效果,常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已知的形象或已有的经验,来传递未知的信息。

如小说《故乡》,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二十年后的“杨二嫂”,而且还根据其体征直呼其“圆规”;用“石像”、“木偶”、“松树皮”比喻二十年后的“闰土”。人们不禁会想:二十年的变化为何如此巨大?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外部特征,还充分显示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透过这些隐含信息,可使我们看到人物隐藏于内的思想境界,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从而深化文章的主题。

“索隐发微”例2:

故事、典故,概括形象,说理深刻,有褒有贬,表现力强。

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关于白蛇娘娘的故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的典故,含蓄地写出了少年狂气;“遣遗唐”,以魏尚自喻,委婉地道出了渴望朝廷重用的愿望;“射天狼”更表达了作者想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爱国豪情。故事典故均能给读者以启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讲授故事,要推本溯源,找准与课文中心的结合点,不能脱离文本内容,专事考据而旁征博引,以致喧宾夺主,削弱了文章主题。

“索隐发微”例3:

幽默性、讽刺性的语言是锐利的思想武器,能在谈笑风生中体现批判精神,在妙趣横生中表现作者的观点,从而达到“弼违晓惑”、“通情达理”的目的。

如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因中举而喜得发疯的范进及不中而迭落乞讨的孔乙己等,或无情鞭挞,或笑中含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爱憎之情,溢于言表,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感染力,大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时一定不要轻易放过。

“索隐发微”例4:

教材中的课文,虽多出自名家,但并非都是宏篇巨论。不少文章则是小巧玲珑,贴近社会生活,是特定的社会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意义深刻的主题,为人们所喜闻乐道。

例如《小桔灯》、《小麻雀》等,我们能说它取材“小”而没有丰富的内涵吗?《春》、《背影》、《我的老师》等,能说它取材“平”而没有深刻的意蕴吗?虽然作者从小处落笔,但教者却要从大处着眼,通过“微言”而晓以“大义”,这便是小中见大、由一斑而窥全豹、由一滴水可见太阳光辉的道理。

“索隐发微”例5:

在记叙性文学作品中,许多细节描写看似平凡,甚至微不足道,实乃作者独具匠心。

例如《范进中举》中就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胡屠户“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而且还不停地为范进扯衣服。范进发疯,“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管那只手隐隐地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些细节描写,寓讽刺于夸张,可谓传神,把胡屠户的市侩无耻、趋炎附势和迷信无知的品性表露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总之,选入初中教材的课文,无论是记叙一件事、评论一个人、说明一个道理,还是抒发一种感情,都寄寓着作者的写作主旨和意图,“言拙喻巧,理朴辞轻”,一经点破,便成为启迪人们思考的媒介,令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推语言文字之本,求作者写作目的之源,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深挖教材中的隐含信息,索隐发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穆秀颖《中学教学实用艺术》.北京出版社,2015年,2月。

[2]杨新德《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成才之路》,2012年,06期。

[3]郭力《如何理解选文中富有隐含信息(言外之意)的词语》.《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