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需要有准备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科学需要有准备的探究

倪梅芳

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倪梅芳

国标本《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经过多年的课改实验,探究已经成了科学课堂的主旋律,基本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学生和老师都喜欢上了这样的一种学习、教学模式。但探究的成效究竟怎样?怎样的探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所起到的作用?这成了困扰老师们的一个难题。

在一些科学课上,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学生和老师都忙得不亦乐乎,实验、讨论、汇报、交流等等。这些已经在科学课上是很普遍的了,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是探究。我以前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是最近的一次活动改变了我的看法。表面的热闹不一定就是探究,或者说,热闹的课堂,探究的程度不一定就高。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决非一两节科学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的训练,需要学生、老师的共同努力来达到。但毫无疑问,一个设计好的探究活动确实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现在我们的课堂中,真正探究的成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好的探究活动则更少。这是因为,课堂上学生“科学探究”太匆忙,甚至来不及思考,就要去探究,又怎么会有较高的质量呢?科学课的探究决不是信手拣来,探究需要有准备。

探究需要有兴趣的支撑.

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个内容的探究,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探究的深度取决于他们的兴趣。他们对这个内容感兴趣,就会想得多、想得深,探究的效果就会相对好些;反之,则是敷衍了事,即使是探究,那也是表面的热闹形式。所以,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他会在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前,先设计一些悬念或者是与探究的内容有关的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在学生还没有进行探究活动之前,就已经对要探究的问题产生了好奇。

在曾宝俊老师上的《暗盒的秘密》一课中,老师就充分利用了这点。曾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了三组不同的暗盒,让学生动手探究,看暗盒里到底有什么,并且明确规定暗盒不允许打开。学生的好奇心理是天生的,越是不能打开的他们就越想知道里面有什么。既然老师规定不准打开,那只能用自己的眼、耳、手、脑等感官来判断。这需要设计一个科学、严密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仅仅靠一个实验还不能解决,需要几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就在一个一个的设计中得到锻炼。学生设计的实验还要能够让别人明白,所以表达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探究能力、表达能力也就在一次一次的交流与辩论中得到提高。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思考、交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都充分展现,让听课的老师不得不佩服老师的设计。他牢牢地拴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探究紧紧围绕暗盒进行到底。

探究需要有材料的准备

探究需要有材料的准备,这是说探究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这样才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究,否则孩子们会觉得无从下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探究又何尝不是呢。一节课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如果事先没有一些材料的准备,学生的探究就会变得漫无边际。浪费了时间不说,学生探究的质量也可想而知了。

在三年级的《观察水》一课中,水的表面张力是一个难点,学生们不容易理解。而老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的话,学生仅仅是得到一个知识点,这个过程是“填鸭式”的,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探究,这样得到的知识没有基础,也不会牢固,这显然是不符合课程标准的。在处理教材中,我安排了有结构的探究,给学生准备了一些荷叶。学生把水滴在荷叶上,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在荷叶上变成“水球”,会滚动。而且,继续滴水,一个一个的“小水球”会结合成一个大的“水球”。学生们认为小水滴就像一个一个的好朋友一样,小手拉得紧紧的,不肯轻易地分开,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会团结的水”。学生们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为什么水杯已经满了,水还是没有溢出来,水面的形状也变成了弧形的现象。还有学生说水的表面就像一层有弹性的皮,所以,水黾才能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滑行,水黾的脚就像踩在一层有弹性的皮上。最后揭示小水滴们互相拉着,使得水的表面尽量缩小的这个力就叫“表面张力”的科学概念。这样的结论比老师的说教要生动,探究的主动性也充分显示出来了。

曾老师的《暗盒的秘密》一课,老师在暗盒的准备上可谓是用心良苦。不难看出,老师为了学生能够有材料地去探究,课前的准备是大量的。这节课的成功与老师暗盒内材料的准备是分不开的。

探究需要有方法的指导

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老师的指导。相反,老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这样才能将探究往更深的方向发展。

有的老师错误的认为,既然是学生探究,就应该完全由学生来实验、汇报,其实不然。学生的探究固然重要,但老师必要的方法指导同样也重要。特别是当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老师的随时观察,随时指导,这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有帮助的。老师在观察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你要清楚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以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实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和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等等。有的时候学生也不一定都能做出成功的探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都有差异,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些,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前都要有所考虑。每一次的探究,老师看似不经意的方法指导,对学生科学品质的养成都有较大帮助。

在镇江市科学评课活动中,我上了《研究磁铁》一课。学生对磁铁并不陌生,所以当学生拿到磁铁以后,他们很自然地就玩了起来,而且能说出许多关于磁铁的知识。但这节课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以外,还要会设计实验来验证“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隔着东西磁铁的磁力大小也不相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最大”等等,显然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独立钻研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实验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避开了这个难点。我为了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这个难点。这也是与其他老师教学设计中不同的一个地方。但是要想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交流,40分钟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所以,要对教材进行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我把学生已经知道的磁铁性质一带而过,给足时间来研究难点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研究的内容来研究,设计探究的方案,进行相关的实验,这样探究的时间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又避开了和其他老师雷同的设计。由于时间得到保证,我就可以看学生的实验,听学生的想法和交流,在看、听的过程中老师的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提示就能给学生以顿悟的感觉,科学探究更是如此。

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趋向于尊重学生,尊重事实,所以探究的方法也就成为科学课上学生和老师们最受欢迎的方法,因为只有亲自去做,亲自动手,得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记忆长久。所以有准备的探究也就显得更加突出,准备充分,探究得就深,效果就好。同样的探究活动,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探究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也是不同的。只要每一位科学老师肯做有心人,积极去设计有准备的探究活动,我们的学生会更加喜欢科学课,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也一定会提高。

作者简介:

倪梅芳,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副校长,京口区科学学科带头人,镇江市科学学科骨干教师,曾多次对科学老师进行教材培训,参加江苏省科学评课获得一等奖,参加镇江市的科学评课获得一等奖。多次为省、市科学老师上观摩课、公开课,多篇科学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