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梁毓婧

梁毓婧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中心幼儿园747300

摘要:本文以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雄厚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以藏文化、汉文化和回文化对幼儿教育进行多渠道和深入的探讨,以便客观和准确地对三种文化对幼儿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着三大文化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建议,以便更好地继承和丰富传统优秀文化,夯实社会主义后备力量。

关键词:甘南州文化风俗幼儿教育

一、导言

藏文化和回文化在和儒家文化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形成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伴随着时代的演变,宗教信仰、礼仪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等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教育文化的不足。有鉴于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一边接受着传统的教育,一边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文化和风俗的有效手段,而目前有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风俗的教育理论少之又少。眼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现状如何,又面临什么困境,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又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对于本地区不同的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感触颇深,愿为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对幼儿教育进献微薄之力。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族幼儿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民族文化日益淡化,通过对甘南州一些幼儿园教师访谈、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探讨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找到本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特点,以便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

2.选题的意义。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和幼儿研究相对偏少,本文章以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为基础,以藏族文化、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为主要内容,探讨在多元化的文化和风俗中与教育的内在联系,丰富了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文化理论,以便让幼儿在不同的文化中增强适应能力,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内涵,为构建适宜的民族幼儿文化教育提供指导。

三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对策和研究

1.重新审视藏族文化、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藏文化和回族文化在传统的汉文化包围中生存和代代继承,藏族和回族为了自身发展,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学习优秀的汉文化。因此,藏文化和回文化具有浓郁的汉文化,伴随着汉文化地位的如日中天,极大地冲击了藏文化和回族文化。幼儿对藏文化和回族文化逐渐淡化,产生距离,然而藏族和回族在汉文化的夹击下,也保留着本民族的独特性,少数民族的幼儿应该肩负着复兴本民族的历史重任,因此,应积极倡导藏文化、汉文化和回族文化并重的理念。一方面以利于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本民族以外的知识,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消除一些不良倾向,又快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强本民族自豪感,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因此,只有坚持藏文化、汉文化和回文化教育并存,才能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使祖国大家庭各民族争奇斗妍,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2.家庭、社会、学校有机结合。在藏文化、汉文化和回族文化继承中,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义务去支持不同文化的教育功能,三者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优化。因此,作者建议三方统一思想,营造一个系统化的文化网,社会上的幼儿班需要借助宗教人士或者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支持和家长的课外配合;幼儿园应建立本地区特色的课程,从幼儿客观需求出发,让幼儿体验多彩生活,提高了幼儿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家庭、社会和学校应集思广益,以便弥补自身的不足。

民族幼儿教育在多元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如何在藏文化、汉文化和回文化的交叉中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然而少数民族教育也在不断地变化,需要我们在深入调查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三种文化并存,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更好地维护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由于问题复杂、时间和精力有限、探讨水平等等的局限,本文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的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和专业人士的斧正,希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民族幼儿教育,实现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心理发展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赵玉兰马瞬琴幼儿素质教育中民间艺术教育体系的研究[J]。

[3]蔡迎庆重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J].《幼儿教育》,2001,12。

[4]陈淑安注重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5]卞广春期待传统节日纳入学校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廖冬梅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学,2006年。

[8]王雯理佐丽梅中华传统节日与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