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 1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殷彩梅

殷彩梅(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122000)

【关键词】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88-01

中国运用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已有悠久历史,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血瘀的总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瘀血病因病机的记载。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详述了瘀血的病症和治疗方药,奠定了血瘀的辨证论治基础,又经清代王清任、唐容川的不断补充。血瘀是指血液循环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瘀血则是血不归经,滞于脏腑、肌肤或停于血管的病理产物。血瘀或瘀血的形成主要由于气滞、寒凝、痰浊阻滞或跌仆损伤等原因。

1血瘀的临床表现

疼痛明显,如针刺,痛有定处,可形成包块,皮肤青紫,粗糙,肥厚,唇舌紫暗,有瘀斑,指甲紫绀等。临床疾病如风湿病及结缔组织变性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骨关节炎等。皮肌炎,硬皮病,色素沉着,还有肌肤甲错亦是血瘀的另一种表现。有人干脆将水肿、溃疡、糜烂、坏死、变性、增生、硬化和萎缩也归入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举例

2.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35岁,患者3年前因寒受凉后出现腰骶部不适,僵痛,渐出现左臀、髋酸痛,查HLA-B27阳性,骶髂关节CT检查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边缘模糊、硬化,见小囊状低密度区”,为Ⅲ级骶髂关节炎改变,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曾多方治疗,不见好转,就诊时患者腰骶部、脊背僵痛,疼痛以夜间明显,伴畏风寒,喜暖,舌暗红、苔薄,脉弦细略沉。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督寒证),予补肾壮骨、祛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方药为:熟地20g,淫羊藿15g,金毛狗脊30g,制附片10g,杜仲20g,骨碎补20g,补骨脂15g,羌、独活各10g,桂枝15g,川断20g,赤白芍各15g,知母15g,防风15g,土鳖虫10g,怀牛膝20g,炙山甲5g。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服药60剂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2.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女,60岁,患者30年前外受风寒后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晨僵1h。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先后服用阿斯匹林、消炎痛、强的松等药物治疗,后关节疼痛有缓解,自行停药。后又渐出现双肘、双膝关节、双足趾近端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服雷公藤、瑞得、芬必得、痹冲剂等药物无缓解。就诊时双手掌指关节、腕关节、双膝关节、双肘关节、双足趾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手足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双手指畸形呈尺偏,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屈曲,掌指关节肿胀,双足趾关节屈曲畸形,双踝关节肿胀,伴倦怠、腰酸,舌边尖略红、见瘀点,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沉略滑。中医诊断:痹(肾虚寒痹),予补肾壮骨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如下:熟地30g,骨碎补20g,补骨脂20g,桑寄生20g,羌独活各20g,千年健15g,伸筋草30g,桑枝30g,青海风藤各10g,赤芍20g,知母15g,片姜黄20g,益母草20g,土鳖虫10g,炙山甲10g,怀牛膝20g。服20剂,患者双手掌指关节、双腕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双膝、双足趾关节疼痛减轻,握力增加,关节晨僵减少。

2.3干燥综合症:张某,女,35岁。全身皮肤、口唇、双手及两目干涩不适2年余。曾于省级医院就诊,诊断干燥综合症。多方治疗,轻微好转。就诊时患者口干咽燥,干咳无痰,口唇、双手及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舌体瘦,微显青紫,脉细涩。诊断:干燥综合症(肺肾阴虚)予滋肾补肺、活血化瘀治疗,方药百合固金汤(生地20g熟地20g玄参20g川贝15g桔梗15g当归15g芍药20g百合20g甘草10g)加入桃仁20g、红花20g、川芎20g,3剂后,病人感皮肤稍有湿润,守方服用20剂后,病去十之八九。

讨论: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的总法则。是根据《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原则而设,属于祖国医学治疗八法中的“消法”。此法不但可达到瘀去痛止,化瘀生新,瘀去血止,加快血肿及肿块的吸收和消散之目的,而且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炎症吸收和局限化,有利于消炎,促进疾病的治愈。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适应于以疼痛为主的疾病临床治疗时就应采用“通则不痛”的治疗方法。行气活血化瘀药具有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与吸收,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并对炎症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消肿镇痛作用,既要重视单味药的功效,更要看到全方的综合作用,病因辨证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