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卫红

王卫红(菏泽学院保健科山东菏泽274015)

【摘要】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被公认为诊断较为困难的胃肠功能紊乱的疾病之一,研究起步较晚,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从PI-IB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揭示PI-IBS本质,提高对其认识。

【关键词】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irritablebowelsyndrome,PI-IBS)是IBS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既往无肠道症状,于急性胃肠炎(有发烧、呕吐、腹泻、大便培养阳性等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症状者)之后出现IBS症状的患者[1]。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多表现腹泻型IBS。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同于一般非PI-IBS患者。现将目前国内外PI-IBS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PI-IBS的发病机制

PI-IBS长期被认为一般IBS疾病,直到1997年,英国学者Neal等首次明确提出了PI-IBS的概念才为人们慢慢认知。PI-IBS是IBS的一种特殊类型,结合既往对IBS的认知,总结最新研究成果,PI-IBS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因素。

1.1感染因素

肠道粘膜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生理状态下就存在一定的炎症,IBS并非单纯的炎症性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IBS多因素的胃肠功能紊乱,但部分IBS患者确实存在明显的炎症或免疫基础。IBS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末端回肠粘膜内的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腹泻型较显著[2]。左戎对PI-IBS患者研究也发现,PI-IBS患者肠粘膜肥大细胞数量、活化程度均增加,肥大细胞分泌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可刺激肠道引起过度反应,使其对痛觉的敏感性增高[3]。并且PI-IBS患者结肠粘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在病原菌消除后持续存在,增加肠粘膜的通透性,加重炎症的程度。感染和PI-IBS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一方面感染可以诱导PI-IBS的产生,而另一方面PI-IBS可以加重肠道炎症。

1.2肠道菌群因素

IBS是公认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胃肠道的动力障碍会引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导致肠腔内容物发酵并产生过量气体。这些过量的气体在滞留在肠腔中引发症状,包括腹部不适与腹胀。Pimentel等研究[4]发现示IBS病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使人体有益菌减少,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肠杆菌过度生长。鞠辉称PI-IBS病人也存在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共生或拮抗关系失调、致病性细菌过度生长[5],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补充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使肠道内菌群恢复正常的比例,可能改善IBS病人的腹部不适症状。对于PI-IBS可能存在菌群失调,但细菌过度生长的假说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细菌对PI-IBS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3免疫因素

目前多项研究均提示PI-IBS症状的产生和维持与免疫机制有关。Spiller等[6]对急性弯曲菌肠道感染患者在清除细菌后进行了长达1年的随访,发现PI-IBS患者的直肠黏膜存在低度慢性炎症,表现为上皮间淋巴细胞,固有膜CD3T,CD4TT和CD8T淋巴细胞较正常人显著增多,这些固有膜CD3T,CD4TT和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提示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此效应可持续1年。于此相反的是同样感染弯曲菌后恢复健康的病人,固有膜CD3T,CD4TT和CD8T淋巴细胞降至正常。PI-IBS患者通过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IL-1p、IL-6、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诱导细胞免疫反应的增强,抑炎介质和促炎介质之间的比例失调可引起炎症的发生。有研究认为PI-IBS肠粘膜渗透性的增加与机体免疫耐受机制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胃肠道对入侵细菌具有的免疫耐受反应,当胃肠感染后,此免疫耐受机制受到破坏,胃肠道黏膜更多暴露于多种的抗原下,免疫系统对这些抗原的敏感性增加,导致肠粘膜的渗透性增加,肠粘膜的屏障作用减弱,加重炎症反应[7]。

PI-IBS患者肠道内存在了多种免疫细胞,而肥大细胞是广泛分布于胃肠道的免疫细胞。肠黏膜肥大细胞上有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activatedreceptors,PARs)表达,它诱导促炎性介质如P物质、CGRP的释放,可以引起神经源性炎症。而炎性介质的释放可以引起肠道生理和感知觉的改变。既往很多研究发现PARs在IBS患者肠道敏感性调节方面存在一定的作用,其作用可能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有一定关系。PARs中的PAR2和PAR4能改变IBS患者的肠道敏感性[8],而PARs在PI-IBS患者同样存在调节肠道敏感性的作用[9],这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研究资料还很贫乏,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1.4神经因素

肠道神经包括肠神经系统、迷走神经、脊髓神经、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而肠神经系统主要包括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两大类,前者主要释放乙酰胆碱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而后者包括兴奋性神经元(递质为乙酰胆碱、P物质)和抑制性神经元(递质为VIP和NO)。二者控制肠道运动和分泌活动,并调控内脏敏感性的作用。迷走神经和脊神经则通过感触内环境理化变化和机械刺激而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神经元的活性。当脊髓后角出现神经致敏后,使机体出现肠道动力和分泌功能的紊乱。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在肠壁上存在神经末梢,释放许多神经介质,比如VIP、SP和NO等。这些神经递质除调节肠道生理功能外,在肠道的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之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构成神经-免疫-内分泌网[10],使IBS机制更统一,更复杂。

1.5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近年来被发现和IBS产生有一定关系,国外资料显示IBS症状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遭遇应激状态有关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抑郁、焦虑、紧张、多疑、敌意等[11]。而国内潘国宗发现IBS心理异常倾向较高[12]。在临床诊治IBS过程中亦发现一部分IBS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多有焦虑型、抑郁型等人格表现,而IBS病人的精神紧张往往先于或伴随肠道症状出现,而急性肠道感染病人中,具备某些精神心理异常如抑郁倾向或受过某种重大负性生活刺激者,更易患IBS。所以推测精神因素可能PI-IBS的发生有关。

2PI-IBS的诊断

PI-IB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加,稀便,黏液便,排便急迫感等非特异性症状,其诊断可参考李延青[1]文献标准:(1)既往无肠道症状者;(2)急性胃肠炎后发生的IBS,其中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必须包括发热、腹泻或呕吐。(3)排除其他表现为IBS样症状的肠道疾病如轻度的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或继发于急性胃肠道感染的疾病,如显微镜性结肠炎、憩室炎、胆汁酸吸收不良等;(4)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肿瘤等。在PI-IBS的诊断中,(1)和(2)是必须的,强调急性感染后的患病,是与其他非PI-IBS的主要区别特征。(3)和(4)是作为一种排除诊断,是(1)和(2)的必要补充。

3治疗

PI—IBS治疗没有特效药物。一般用些对症处理的药物和方法,包括止泻药,改善肠道动力,抗抑郁治疗和替代治疗(催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等。因为PI-IBS存在低度肠道炎症和形成于急性感染后,有人建议用抗生素治疗和预防PI-IBS,Barbara[13]等的研究结果提示在急性胃肠感染期间使用抗生素增加IBS发生的可能性,而Okhuysen[14]则报道抗生素和PI-IBS无关,所以用抗生素治疗PI-IBS有待进一步研究。激素治疗可以缓解PI-IBS患者肠道炎症,但对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临床研究也表明益生茵(乳酸杆茵和双歧杆菌)治疗PI-IBS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还能平衡IBS患者外周血免疫介质紊乱,可能和生物化学性抑制致病菌、占位保护、营养竞争、免疫清除和黏附受体竞争等有关系[15]。PI-IBS的预后较非PI-IBS好,近半数患者在急性胃肠道感染6年后可恢复正常。由于一些研究支持精神因素对PI-IBS的影响,可以考虑抗抑郁治疗和替代治疗,包括催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作为探索性,辅助性治疗。

总之,通过对PI-IBS的研究,可以从免疫紊乱机制、肠黏膜屏障功能,神经机制,其他社会精神因素等方面揭示其发生机制和可能的转归,同时也为IBS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利于发现对IBS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更好方法。由于很多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研究人员加强研究,更科学的认识和阐明PI-IBS。今后PI-IBS的研究空间极大,值得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延青.加强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J].国际消化学杂志.2008,(28)5:355-358

[2]张文俊,邹晓平,邹多武,等.肠易激综合征肠黏膜肥大细胞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628—630.

[3]左戎,王巧民.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肥大细胞与IL-2、IFN-7的表达及意义.蚌埠医学院报[J].2008,33(5):569-571.

[4]PimentelM,ChowEJ,LinCH.Normalizationoflactulosebreathtestingcorrelateswithsymptomsimprovementinirritablebowelsyndrome,adouble-blind,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study[J].AmJGastroenterol,2003,98:412—419.

[5]鞠辉,刘希双,赵清喜,等.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93-94.

[6]SpillerRC.JenkinsD,ThornleyJP,eta1.Increasedrectalmueosalenteroendocrinecells,Tlymphoeytes,andincreasedgutpermeabilityincampylobacterfollowingacutecampylobacterenteritisandinpost—dysentericirritablebowelsyndrome.Gut,2000,47:804—811.

[7]AkihoH,DengY,BlennerhassettP.eta1.MechanismsunderlyingthemaintenanceofmusclehypercontractiIityinamodelofpostinfectivegutdysfunction.Gastroenterology,2005,129:131—141.

[8]BradesiS.PAR4:anewroleinthemodulationofvisceralnociception.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09;21:1129-32

[9]ThabaneM,KottachchiDT,MarshallJK.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Theincidenceandprognosisofpost-infectiousirritablebowelsyndrome.AlimentPharmacolTher.2007;26:535–44

[10]董文珠,邹多武,李兆中,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18-22.

[11]TalleyNJ,BoyceP.andOwenBK.PsychologlcaldistressandseasonalSymptomchangesinirritablebowelsyndromeAmJGastroenterology,1995,90(12):2115-9.

[12]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等.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26—29

[13]BarbaraG,StanghellinV,Berti-CeroniC.Roleofantibiotictherapyonlongtermfecalexcretionanddigestivesymptomsaftersalmonellainfection.AlimentPharmacolTher.2000,14:1127—1131.

[14]0khuysenPC.JiangZD.CarlinL.eta1.Post—diarrheachronicintestinalsymptomsandirritablebowelsyndromeinNorthAmericantravelerstoMexico.AmJGastroenteroI,2005,1OO:729—730.

[15]PreidisGA,VersalovicJ.Targetingthehumanmicrobiomewithantibiotics,probiotics,andprebiotics:gastroenterologyentersthemetagenomicsera[J].Gastroenterology,2009,136(6):2009,136(06):2015-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