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3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30例临床观察

王玉春王江涛黄晖

王玉春王江涛黄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骨伤科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245-01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3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5-66岁。损伤节段:T1212例,L18例,L25例,L32例,L4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10天,均为爆裂骨折。脊柱后凸程度(Cobb角):20-40度。椎体高度压缩至正常的30%-70%。治疗按置钉、减压、复位、植骨步骤进行。结果随访平均12个月,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0%-100%,Cobb角平均3度,30例Frankel分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胸腰椎骨折

随着社会城市化,交通业、建筑业快速发展,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较前大幅度提升,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严重的脊柱骨折类型,对脊柱稳定性造成严重破坏,破碎的骨折块移位可以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损伤节段相应支配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或瘫痪,晚期可出现后凸畸形、背部疼痛和迟发神经功能障碍。自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我科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30例,总体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本组共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35-66岁。摔伤17例,车祸8例,砸伤5例;损伤节段:T1212例,L18例,L25例,L32例,L4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10天。Cobb角:20-40度。椎体高度压缩至正常的30%~70%。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2例,E级16例。术中失血量在200-800mL之间,平均为400mL。手术用时为80-120分钟。

1.2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规查体、摄X线、CT及MRI检查,全面了解骨折损伤程度及脊髓损伤分级,以便术中定位、明确脊髓受压程度、脊柱损伤和胸腰椎椎弓根径线和方向的情况,决定术中是否进行椎管减压及经椎弓根向伤椎内植骨。

1.3手术方法采用全麻,俯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待麻醉起效后利用C型臂定位,并以伤椎为中心作后正中纵形切口,逐层暴露相应椎体上下关节突及横突。根据胸腰椎位置选择相应进钉点以及角度。在伤椎上下相邻两个椎体分别旋入长度、直径合适的椎弓根螺钉。如果伤椎双侧椎弓根完整、无骨折,经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当椎体发生严重塌陷时,在骨折较轻的一端,按上述方法置入1枚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弓根钻孔,旋入椎弓根螺钉扩孔后退出,留至其骨性通道植骨,取同种异体骨分别制作成长条状和细小骨粒,延伤椎椎弓根将骨粒填塞植入椎体内,用棒压实,洞口可选用明胶海绵进行密闭。如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临时用短棒固定,并按照神经损伤的程度,相应采用全椎板、半椎板或开窗式减压,对突入椎管的骨块推顶复位。C型臂可以明确伤椎高度是否恢复满意程度,椎弓根螺钉位置是否良好,锁紧螺帽,安装横联。手术完毕,冲洗后逐层缝合。

1.4术后处理放置引流条,引流在24h-48h内拔除引流管,摄X线片,给予常规脱水,止血,抗感染治疗,卧床期间嘱咐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7-10天后在佩戴胸背部支具或腰围保护下下床行走,前3月每月定期门诊拍片复查,术后1年至1年半取出内固定。

2结果

随访12个月,局部无肿胀、压痛、渗出和后突畸形,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摄X线片示: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内固定物未发现松动、断裂现象。Cobb角平均为3度,Frankel分级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C级1例,D级3例,E级26例。

3讨论

3.1手术时机

有学者认为在伤后2周内骨折纤维连接之前进行手术是最佳时机,有利于骨折的复位。一次当有脊髓损伤时,应尽早复位并解除脊髓压迫,争取损伤后一周内手术,最大限度恢复脊髓神经功能。

3.2椎弓根内固定的优点

椎弓根螺钉可以很好的将三柱均匀撑开,可以产生三维空间6个自由度的力和力矩,从而在理论上具备了三维空间内解剖复位的可能性。有学者经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后路植骨内固定比单纯的前路植骨内固定更加稳定,特别是在后伸方向上,后路的椎弓根螺钉系统比钩棒系统更稳定,特别是在旋转方面。通过椎弓根螺钉控制的损伤平面上下的脊椎,可产生矢状面上旋转,最后在生理弯曲轴线上的撑开或加压,从而使不同形态的骨折脱位复位,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

通过对临床患者经伤椎固定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椎体内植骨复位满意、减压充分,并能减少术后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同时能很好地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融合节段,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27-132.

[2]朱通伯,戴克戎.骨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6.